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从语义扩展分析始动态复合动词

发布时间:2017-12-06 19:26

  本文关键词:从语义扩展分析始动态复合动词


  更多相关文章: 始动态 复合动词 语义扩展 比较 异同


【摘要】: 日语复合动词Vハジメル?Vダス?Vカケル意义上都表示某动作或作用的开始,日语语法上一般将这三个复合动词看做是“体(アスペクト)”的一种,并称之为“始动态”。三者都具有开始之意,有着类似的语义和用法,但又不完全一样。 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始动态复合动词的先行研究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应用认知语义学的扩展理论分析了ハジメル?ダス?カケル作为本动词的基本语义特征,并对它们作为后项动词而生成的复合动词进行语义分析,探讨始动态复合动词各语义间的本质联系。最后,对三者的类义表达进行考察和对比,进一步明确其语义和使用上的差异。具体分析和结论如下: ハジメル的基本含义为“引起新事件、状态或向新状态移行”,表示持续性动作行为的“开始”。相应地复合动词Vハジメル表示某动作、行为、作用的开始。ダス的基本语义是“把某限定空间区域中的存在物往外移动”,通过语义扩展,由基本语义“向外移动”开始,到“外部显现”、“新事物的产生”、再到“发动、发生”,逐渐由空间领域向理性的抽象的领域扩展。相应地复合动词Vダス通过语义扩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Ⅰ型的主要语义为“向外移动”,前项动词为表示移动方法、手段的持续动词;Ⅱ型的主要语义为“结果物的出现或新事物的形成”,前项动词为生产性的他动词;Ⅲ型的主要语义为“动作行为的开始”,前项动词为持续动词。 カケル的基本语义是“将处于不安定状态的事物向安定状态移动”,通过语义扩展,由基本语义“安定物的接近”开始,到“抽象物的接近”、“心理性接近”,再到“发动”,逐渐由空间领域向理性的抽象的领域扩展。复合动词Vカケル通过语义扩展,可以分为四个类型:ⅰ型为“动作行为的接近”,前项动词要求是表示接近手段方法的持续动词;ⅱ型为“动作完遂状态的接近”,前项动词为瞬间动词;ⅲ型为“动作行为的开始”,潜藏“未完遂”之意,前项动词为意志性持续动词;ⅳ型为派生名词Vかけ,由ⅱ型和ⅲ型转化而来,表示“开始,未完遂”之意。 关于类义表达,考察分析显示,语义上三者都有某动作、行为开始之意,没有特别紧密的上下文时,三者可以互换。不同点在于: Vハジメル所表示的开始某动作之意,通常是由某行为主体进行的动作,意志性较强。但如果为不具有意外性或突发性地自然现象时,也可以使用。Vダス虽然也表示开始,但从视觉上有从内往外移动的特点,这种移动是瞬间性行为,通常伴有突发性。接续生产性动词时,表示“形成新事物”,但很难接“消える、死ぬ”等消极意义的动词。Vカケル虽有开始之意,但潜藏着“未完遂”之意。 从前项动词的类型来看,三者都可以接持续动词。Vハジメル前接动词时持续动词、瞬间动词、状态动词、第四类动词都可以接;Vダス的前项动词为持续动词,如接瞬间动词,则表示重复的动作;Vカケル的前项动词也为持续动词,如接瞬间动词,则不表示动作的开始,表示动作完遂状态的接近。 考察前项动词意志性的有无可以发现:Vハジメル有无意志性由前项动词的性质决定,如前项动词是意志动词,则意志性强,可以有命令、劝诱、愿望等意志性表达;如是自然现象,则无意志性表达。Vダス意志性弱,不能有命令、劝诱、愿望等表达,常用于无意识的、无法控制的感情行为。Vカケル的前项动词都为无意志动词,不能有命令、劝诱、意志、愿望等表达,也没有可能、被动等形态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颖,郑宇超;从视点的角度分析“V+出す”的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李汝敏;;复合动词"~かかる"与"~かける"的用法[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6年01期

3 宋协毅;“n朠櫰凇庇搿肮讨厥印薄硬怪省哎膝钮幞搿薄ⅰ哎昆埂钡囊焱治龀龇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4期

4 吴宏;表示开始的“■はじめる”、“■だす”与“■てく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4期

5 王胜波;补助动词“~始める”和“~だす”[J];日语知识;2002年12期

6 王凤莉;"~はじめる""~かける"和"~だす"[J];日语知识;2005年02期

7 高翼;何芳芝;;浅析“~かける”“~出す”“~始める”[J];日语知识;2009年02期

8 黄莺;;小议“~始めゐ”与“~出す”的异同[J];日语知识;2009年07期

9 张丽;;表示开始的复合动词的意义和用法[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1259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259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d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