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二叶亭四迷作品中日本制汉语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02:19

  本文关键词:二叶亭四迷作品中日本制汉语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叶亭四迷 “言文一致” 日本制汉语


【摘要】:日语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汉语、和语、外来语以及混种语四种。其中,汉语又可分为纯汉语及日本制汉语两种。“日本制”是指“在日本进行的创造、以及被创造出来的事物”,“日本制汉语”则是“相对于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语而言的、由日本人创造的汉语”。而日本制汉语则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明治初期,“言文一致”运动兴起,而“言文一致”运动的倡导者二叶亭四迷在这次运动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言文一致”运动为分水岭,之前的文学作品创作都采用文言文,也就是日语的“文语”,“言文一致”运动发起以来,文学作品大都改用白话文、也就是日语的“口语”进行创作。而在用“口语”形式进行的创作下,日本制汉语被大量的制造和使用。“言文一致”运动的倡导者二叶亭四迷的作品是“言文一致”运动兴起初期的代表作品,具有研究的必要。所以,笔者以二叶亭四迷的作品为中心,研究其作品中出现的日本制汉语。 “日本制汉语”是“相对于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语而言的、由日本人创造的汉语”,既然也称作“汉语”,那与真正的汉语有什么关联与不同呢?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二叶亭四迷的作品的日本制汉语有什么特征、在制造的过程中是否受到中国汉语的影响等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的研究方法大致如下。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二叶亭四迷作品中使用的日本制汉语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出自中国的古典文献的汉语词汇,经过文化的交流与融通,后来词汇也被应用到日语中,但这些词汇的词义与汉语原义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应用到日语中后被赋予了新的词义,而这些词汇在日语新的词义下使用的时候,被看作是日本制汉语,例如“远虑”、“勉强”等;第二种纯粹是日本人制造的汉语词汇,这类词也被称作“纯日本制汉语”,例如“辛气”、“骂倒”等。对日本制汉语的大致情况有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后,笔者发现这些日本制汉语受中国汉语音与意的影响比较大。判断一个词是否属于日本制汉语是有一定方法的,简单的说是,结合《大汉和词典》、《辞源》、《广辞苑》等具有权威性的辞书进行判断,在论文的第一章第二部分有详细的说明。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无论是将原本的汉语词汇赋予日语含义而成的日本制汉语,还是“纯日本制汉语”,都受到中国汉语的音与意的影响,具体体现两个方面:受音的影响比较大词汇,受意的影响比较大词汇。而日本制汉语受中国汉语的音与意的影响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具体用例是怎样的,二叶亭四迷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使用的呢?这是笔者在本论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日本制汉语的调查与研究,笔者发现了日本制汉语虽然是日本人制造的词汇,但受真正的汉语的影响,也明白了在语言词汇以及思维上面,中日文化是有相通之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加深彼此的影响,共同发展。 本论文,笔者主要研究了二叶亭四迷作品中出现的二字日本制汉语,以后将研究深入,继续三字日本制汉语、四字日本制汉语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玉林;试论二叶亭四迷长篇小说的批判性意义[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2 刘立善;再论二叶亭四迷《面影》中的爱与金钱[J];日本研究;2000年01期

3 王中忱;殖民主义冲动与二叶亭四迷的中国之旅[J];日本学论坛;2001年01期

4 蓝泰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浮云》[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5 钱剑锋;“言文一致”和二叶亭四迷的翻译理论[J];日语知识;2002年05期

6 张莉;二叶亭四迷作品表现的日本文化模式和人格模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叶渭渠;;日本近代文学的里程碑—《浮云》[J];日本研究;1988年03期

8 于九涛,王吉鹏;被遗忘的筚路蓝缕者——兼论二叶亭四迷对鲁迅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9 于九涛;二叶亭四迷与鲁迅的关系考辨[J];日本学论坛;2003年02期

10 张蕾;;日本近代文学的先驱——“二処亭四迷”[J];日语知识;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范开泰;由丽萍;刘开瑛;;汉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陈二春;梁洁;;汉语数字式略语英译研究——说“三”道“四”[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卓铭;伍丽梅;张秋梅;;汉语Broca失语患者的字词加工研究[A];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丁_g藻;;汉英关系从句不对称中的共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孙聪颖;郭凯;陶沙;;汉、英工作记忆关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杨炀;毕鸿燕;;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内隐动作学习[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孙朝奋;;写“简”、识“繁”、“打”拼音和汉语的规范[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七月亮相北京[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李泓冰;让汉语在国内也热起来[N];人民日报;2005年

3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4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喻京英 李炜娜;世界需求拉动汉语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本报记者 陈敏 本报通讯员 霍露桦 钱雪华;赴澳汉语志愿者的“支教”生活[N];宁波日报;2008年

8 汪融;汉语在故乡的忧虑[N];中国文化报;2008年

9 记者 叶娇;地区启动青年农民汉语培训[N];吐鲁番报(汉);2008年

10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讲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王宇;汉语国际推广要突出可持续性[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文东;多维视域下的《小说神髓》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3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6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齐s,

本文编号:1272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272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1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