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香」看日语通感比喻
本文关键词:从「静香」看日语通感比喻
【摘要】: 通感比喻是用一种感觉来修饰另外一种感觉的比喻用法。通感比喻在中日语言中经常用到。例如「静香」「甜甜的声音」「锐利的目光」等等。从乌尔曼到山梨正明,有很多人对通感现象进行过研究。我们从中可以了解通感转用的方向性,通感比喻转用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 乌尔曼对大量的通感进行分析,提出了转用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是依据人类感觉的分化度来界定的。即为:触觉<热感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乌尔曼根据事实推测,位于下层(左边)的感觉更易于修饰位于上层(右边)的感觉。 山梨正明分析了现代日语散文中的通感,指出了转用双方具有强弱性。转用的方向性为: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 Shen结合心理学实验,对通感表现的适合度,提出了一般性认知制约原则。Shen把感觉分为接近可能性高的概念和接近可能性低的概念。接近可能性高的概念修饰接近可能性低的概念更为容易。触觉和味觉对于认知者来说是接近可能性高的感觉,视觉和听觉是接近可能性低的感觉。 以上主要是对五感的转用的层次性的概述,通感和隐喻、换喻相结合,对其认知结构进行分析的著作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认知言语学及心理学方面,对通感比喻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 首先,本文从隐喻方面来分析通感比喻。因此,先对隐喻的认知结构进行认识。Lakoff和Johnson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是比喻学研究的重大发展。隐喻研究从「言语问题」转移到「概念问题」。从认知言语学看来,隐喻是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推论的主要认知方式。隐喻是概念领域间的映射。映射是通过意象图式来展现的。 结合隐喻的意象图式,对具体的通感比喻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通感比喻中的隐喻表现的特征。通感比喻的转用具有非对称性。通感比喻是利用感觉间的相似性,使一种具体的感觉投射到另一种抽象的感觉上。所以五感间的转用可以理解为感觉间的映射。映射是与人们的日常经验,认识相关联的。 通感比喻也可以用换喻进行分析。本文先从参照点构造来分析换喻的认知结构。Langacker指出在言语表达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参照点构造这样的心理认知过程。参照点构造即为人们在对一个目标进行描述的时候,直接对这个目标进行定位有些困难,所以就通过一个与目标相关的相对容易理解的参照点,来对目标进行描述。 利用换喻的参照点构造来分析通感比喻可以得出以下特征。换喻是以一种感觉为参照,来描述另外一种感觉。参照点的选择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换喻大多是以感觉间经验的共起性和邻接性为基础。换喻也是和人们的身体感觉和经验密切相关。 隐喻和换喻是人们联想展开的两种主要的方式。隐喻的相似性和换喻的邻接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共感觉比喻是依托于隐喻还是换喻,取决于分析感觉概念的层次。如果把「触觉」「视觉」「听觉」看作是相互分离的概念领域,感觉的转用则发生在不同领域之间,这样就被认为是隐喻。另一方面,如果把这些感觉看作是一个高层次的未分化的领域整和体,感觉则在一个整和体内发生转用,这样就被认为是换喻。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基于相似性的「领域间的映射」,换喻的认知基础是基于邻接性的「参照点构造」。这些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经历和体验是分不开的,是带有主观性的。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把通感比喻归纳为三种形式,即为以隐喻为基础的通感比喻,以换喻为基础的通感比喻,以隐喻和换喻为基础的通感比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36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卫东;戴卫平;;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12期
2 曾红霞;;隐喻在致使句的扩展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陈正金;;从认知角度看隐喻与中学英语教学[J];知识经济;2010年01期
4 温凌云;;从隐喻的认知解释看英语词汇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32期
5 赵彦荣;;浅析英语修辞格中的隐喻(Metaphor)[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02期
6 孙慧洁;“气味”语义场称名结构中换喻的使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12期
7 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8 李景霞;漫谈英语修辞中的比喻(一)[J];赤峰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9 胡光;英语报刊新闻报道中比喻现象的翻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童明;喻说的再发现——拉康、莱考夫/约翰逊和新喻说理论对诗学的启示[J];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4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霄军;;隐喻和换喻的计算综述[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傅敬民;;英语特殊隐喻研究及其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文;超计划批地将削减农地转用指标[N];农民日报;2004年
2 记者 张仁军 于险峰;大连市严控农地转用[N];农民日报;2004年
3 北京大学 周其仁;征地:国家征用与市场化转用并行[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谢登科;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N];人民日报;2004年
5 吕虹;因情而异 转用口服抗生素[N];医药经济报;2001年
6 记者 应建勇 通讯员 李风 孙耀琴;恢复农用地转用和征地正常审批[N];浙江日报;2005年
7 山西省晋城市国土资源局 王卫平;工业用地出让与农地转用及征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翁晓熙;村民建房用地,,怎样确保不闲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永红;有保有压 一严到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10 ;关于完善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的意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2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常凌;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宗金;心理学的意义空间[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雪扬;从「静香」看日语通感比喻[D];吉林大学;2009年
2 胡燕;从认知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英语词汇及其隐喻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周妍;中英成语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洋;对隐喻本质的重新思考[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5 马立敏;汉语者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的隐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6 朱红雷;《红楼梦》中隐喻的可译性降低的原因探讨[D];西南大学;2009年
7 郭威;惠特曼诗歌中隐喻的认识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彭静;诗歌隐喻的功能性解读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冯向东;词汇教学理论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赵佳;英诗中的隐喻及其汉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78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27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