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以日语助动词“だろう”为例
本文关键词:语言的交互主观化与交互主观性——以日语助动词“だろう”为例 出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日语助动词 交互主观化 交互主观性 だろう 说话者 语言形式 用法 派生过程 命题内容 社会意义
【摘要】: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不仅可以发生主观化,表现出主观性,还可以发生交互主观化,表现出交互主观性。日语助动词"だろう"在其用法派生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交互主观化的特征。现代日语中"だろう"所具有的4种用法可以看作是在交互主观化的作用下依次派生出来的。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欧亚语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0390022)
【分类号】:H363.0
【正文快照】: 0.引言语言的背后是作为主体的人,主体认识和理解外界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主观视角。对于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这种“主观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主观化”现象,近年来语言学家开始给予充分关注。同时,对于语言中与听话者相关的“交互主观性”和“交互主观化”现象,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2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3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5 郑剑平;试论西昌方言的“X打X(/Y)+(L)”格式[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郑晓雷;与“异态”有关的汉语副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7 刘件福;外贸英语信函中的表情功能[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曾立英;从认知角度谈“小句宾语”[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石锓;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2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范春煜;论言语行为中言语主体对言语形式的制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晓亮;系统功能语法维度下俄语语篇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功平;副词“倒”与“却”的对比语义、语气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杨才英;英语语篇中人际意义的连贯性[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孙利萍;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D];河南大学;2003年
8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余泽超;[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晓青;浅析日语助动词“た”的深层含义[J];现代外语;1988年02期
2 吴之桐;;现代日语助动词“た”的表义范围[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02期
3 连淑珍;;试论名词句的结构和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02期
4 连淑珍;;再论‘N_1ハN_2ダ’句式的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8年01期
5 李恩赐;;助动词“れる·られる”的功能浅释[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年03期
6 李茉莉;试比较汉语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与日语表示完成的助动词“た”[J];汉语学习;1990年03期
7 王符;论日语助动词“そろ(?)”、“よろ(?)”、“らしい”、“み(?)い(?)”使用上的异同[J];外语教学;1990年03期
8 秦礼君,刘庆会;助动词的日汉语差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9 尹仙花;从寒暄语看助动词[た]的用法[J];外语学刊;1997年04期
10 王彤;“た”所表达的语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本文编号:1336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3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