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关于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7-12-27 00:02

  本文关键词:关于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考察 出处:《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借用 受容 Y容


【摘要】: 中日两国历经几千年在各个领域里都进行着交流。语言更是发挥着使者的作用,大大促进了两国语言的交流和发展。语言的借用,虽然只是异言语间众多语言现象的其中一种,但是其在受容和变容方面却呈现着极其复杂的样态。为什么汉语不得不从日语中借用一些词,为什么日语词汇在进入语言体系完全不同的汉语之后还能够不被淘汰而存用至今,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这些被借用来的词又和原词在词义和用法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异同。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在日语学习方面,在中日词汇交流的研究方面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篇论文通过对日语的国语辞典类及古文献的调查,掌握了「打消」和「取消」这两个词在日语里的产生以及产生当时的词义和用法。又通过查阅清末时期以后的翻译书籍,杂志,报纸等对这两个词传入中国的时期,路径以及方法进行了考察。为了弄清楚这两个词传入汉语的最初的词义和用法与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产生的变化,笔者从汉语近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中抽取了大量的用例,进行了分析。从而得知,「打消」和「取消」这两个词在传入了汉语之后,不但其词义范围都较之日语原有范围有所变小,「打消」这个词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还被赋予了新的词义。 众所周知,由于汉语和日语都是用汉字来作为标记形式,同形词的误用也就频频多发。因此,本篇论文除了调查文学作品中的用例之外,又调查了大量的在网络上和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语言表现,从中日对比的角度,对「打消」和「取消」这两个词的中日对应关系进行了整理归纳。 关于中日两国间的词汇交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还有很多。本论文由于受到调查内容和手段的限制,仍然存在诸多不充分之处。尚未涉足的问题将会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Abstract]:China and Japan have been communicating in various fields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Language is also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envoy, greatly promot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languages. Language borrowing, although many of them just language language one, but its capacity and is showing a variable volume state complex. Why do the Chinese have to borrow some from the Japanese word, why Japanese vocabulary in language system completely different Chinese can not be eliminated. With so far, in the actual use of Chinese, these are borrowed words and original words have wh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meaning and usage. The study of these problem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in the study of Japanese, but also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vocabulary communi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旭;;汉字与日本文化之渊源略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6期

2 潘娜;;泰语中的英语外来词[J];文教资料;2009年35期

3 李冀宏;论汉语中外来词的借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4 王海波,徐青;汉语语言借用研究综述[J];青海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5 侯昌硕;;词的新义与外来义项的借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6 任晓丽;外来文化与韩国外来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7 赵霞;论英语与法语之间词的借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02期

8 吕艳,邱效谨;浅谈英语词汇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汪成慧;现代俄语中的外来词[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10 李运富;论汉字的记录职能(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渭滨;;我读《近代中国》[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2 ;《近代中国》第3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3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编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4 O.J.;;《近代中国商业革命》汉译本出版[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5 王彬;;浅析我国近代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周志刚;;近代中国私立中学的政治参与(1903-1936)[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8)——中国民办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近代中国》第1辑要目[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9 刘江永;;平山书画与日本文化祭[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98期)[C];2010年

10 ;“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历史经验”笔谈[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臻;动漫使日本文化进入美国[N];北京商报;2008年

2 金星;创刊号见证日本文化侵略王[N];中国商报;2004年

3 蒋心怡 张敏;配饰的力量 星星点缀就不同[N];中国服饰报;2007年

4 桑原;从文化角度看“日本的面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易人;NEC笔记本电脑的日本文化[N];计算机世界;2002年

6 本报记者 徐素琴;“哈韩”“哈日”旋风日盛[N];民营经济报;2007年

7 姚大捚;吴冬华会见日本客人[N];新华日报;2007年

8 赵琳;日本漫画:支撑日本文化市场 寄托国民内心渴望[N];今日信息报;2004年

9 驻日本使馆文化处 冯树龙;日本文化产业的领头羊:电通公司[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石岩 实习生 张丽红;与日本神话发生中国关系[N];南方周末;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功成;优生学的传播与中国近代的婚育观念[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谢辉;陈琪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6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7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国企业的广告促销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国社会代际关系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兵;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变迁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阳;关于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考察[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肖勇;樭滃fB代における日本の国づくりへの考察[D];河北大学;2011年

3 钟楠;文化对日本国家战略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泓明;试析日本文化特性及其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李翔;论日本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6 王允端;日本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文科;郁达夫的日本观[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秦英;日本亚太外交的文化渊源[D];青岛大学;2007年

9 李冰;试论明代印刷术向日本的传播[D];山西大学;2007年

10 高林博光;鲁迅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39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339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0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