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使役句中使役对象的格助词表示「を」和「に」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自动词 他动词 使役 语法意义 意志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是关于日语使役句使役对象的格助词表示的研究。迄今为止有很多关于使役对象的格助词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却没有从动词的自他性和使役的语法意义两方面对使役对象的格表示是用ヲ格还是用ニ格进行详细的论述。本研究在参考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使役句分自动词使役句和他动词使役句,从动词的自他性和动作的涉及者的意志两方面深入考察使役对象的格助词表示问题。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本文的研究课题。第二部分介绍与本文相关的先行研究及其问题点,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等。第三部分论述影响使役对象格助词选择的动词自他性及使役句的语法意义两个因素。第四部分分别介绍自动词使役句和他动词使役句的格助词表示情况。第五部门得出结论。第六部分提出未解决的课题及今后研究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动词的性质是影响格助词选择的重大因素,自动词他动词化及他动词的自动词化都会改变其格助词的表示。 2、重视使役主体还是使役对象的意志问题,使役对象的格助词表示而不同。具体来说,可分为两种情况:只用ヲ格和只用ニ格。当使役动词是人无意识的状态或行为或只重视使役主体的意志时只用ヲ格。当自动词使役句表示的事情是使役对象所期待的或使役主体期望的而作用于使役对象时,此时也重视使役对象的意志的情况下用ニ格。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study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bject of Japanese causative sentence. Up to now,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 of the case of the object of causation. However, these studies have not discussed in detail whether the cas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bject of causative object should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the verb and the self-otherness of the verb. The causative sentence is divided into automatic causative sentence and other verb causative sentence, and the problem of case auxiliary expression of causative object is studi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verb's selfishness and the will of the person involved in the action. The first par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topics of this paper.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two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object auxiliary and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causative sentence. Part 4th introduces automatic causative sentence and other verb respectively. 5th departments draw conclusions. 6th part puts forward unsolved topics and future research objectives.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following two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The nature of verbs is a major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choice of case auxiliary words, and both the automatic verb and the automatic lexicalization of other verbs will change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ir case auxiliary words. (2)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will of the subject or the object of causati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ase auxiliary words of the object of causation is differen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ituations: only the case and only the case. When the causative verb is a person's unconscious state or behavior, or onl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will of the subject, only the case. When acting on the object of servitude, as expected by the subject, At this time also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will of the object to use the case.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崖暖;;浅析自动词使役句的再归性用法[J];日语知识;2010年11期
2 鲁畅;“彼を行かせる”和“彼に行かせる”[J];日语知识;2002年03期
3 鲍海昌;再论使役句与使役表达[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4 廖雪辉;;日语中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区别及与态的关联问题[J];科技信息;2006年01期
5 李锦淑;「~ている」的几种用法[J];日本医学介绍;1994年08期
6 于长宏;;日语使役句[J];世纪桥;2007年06期
7 张继文;中译日的结构调整与转换[J];日语知识;2003年10期
8 王勇;;“答エル”词性析兼论动词四分法[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01期
9 曹玉华;;「~せる/~させる」与「~てもらう(いただく)」[J];日语知识;2011年05期
10 戴金华;;他动词句和使役句中补句的对比[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兵;池田尚志;;日中机器翻译中的使役句及使役被动句的处理方法[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谌贻荣;;内部紧密度和边缘自由度相结合的符号串单元度计算[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4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蕊;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俞志慧;;《国语》版本源流及公序本系统二子本之对比[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陈肖霞;;连续话语中不送气塞音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林文金;;莆仙方言的选择问句[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邹德余;周南夫;;高炉冷却水自动调节及其途径[A];2006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6年
10 俞士汶;朱学锋;刘云;;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汉语虚词研究[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记者 纪海珠;怎么教孩子说话[N];信息时报;2003年
3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邢福义;“十来年”义辨[N];光明日报;2010年
4 培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领域的又一部力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5 赵晓蓉 辛之 张宝东 张伟珍 朱胜龙 张雨门;书名:在品位和市场之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初级中学 宋斌;谓语在句子中的重要性[N];学知报;2011年
7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张文光;唐山人学习普通话应注意的几种方言语法现象[N];唐山劳动日报;2006年
9 甘谷县常家庙学校 颉景峰;浅谈“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N];天水日报;2007年
10 山东省章丘市实验小学 闫学;在孩子的大脑里装进“激动”的词汇[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丹;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朴乡兰;近代汉语表使役与表被动的“教/叫”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5 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楚倃芳;中古o"姙助奮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毛文伟;现代日语助词性机能辞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运焕;关于日语使役句中使役对象的格助词表示「を」和「に」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璨;日语使役句的认知考察[D];湖南大学;2012年
3 田甜;关于日语中自我使役句的他动性[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4 孙恩姬;英日朝汉使役句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钱群丹;日语自动词使役句与他动词句的区别[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梁雪梅;英汉使役句对比[D];延边大学;2005年
7 陈文君;日语“sitemorau”句的使役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刘阳;自动词与他动词的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代建颖;使役范畴的句法语义诠释[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李燕燕;《碧岩录》助词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3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51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