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辈”和“通字”的异同看中日社会构造
发布时间:2018-04-18 01:09
本文选题:名字 + 字辈 ; 参考:《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中国,有在名字中加入字辈的传统。字辈不同,辈分也不同。在中文里“字辈”还有“字派”、“班排”、“派数”、“行辈”、“行第”等叫法。同姓、且有血缘关系的同一家族的人,通过固定的字辈来区分族内的长幼尊卑之序。自古以来,古代日本横跨各个领域从当时的“文化大国”——中国学习文化、制度、技术等。当时的日本人以中国为榜样,把在名字中使用字辈的方法引入到了日本,采用了“系子命名法”。但从平安时代后期开始,虽然“系字命名法”仍然没有完全消失,日本开始逐渐形成了以“通字”为主的袭名制。“通字”读作“とおりじ”或者“つうじ”。当时的日本,“实名”一般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一个字便通常使用“通字”,并从祖辈开始世世代代传承使用这个字。为何曾经从中国学习了“字辈”的日本,最终慢慢演变成了重视“通字”的国度呢?这一点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由此可见姓名的重要性。人在出生后不久就会被赋予名字。除了自己使用,名字更多时候则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被别人所使用,这也呈现出了名字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这一事实。故此,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自古以来就重视姓名或者与姓名相关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是,以名字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并以“字辈”和“通字”为中心的中日姓名异同对比研究仍较为少见。名字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中日的姓名中都有家族的烙印,但是中国使用的是“字辈”,而日本虽然曾经模仿了中国的“字辈”一度使用“系字命名法”,但最终却选择了“通字”。这与中国和日本的社会构造无疑是有很大关系的。名字中的“字辈”抑或“通字”可以说是反映中日社会的一面“镜子”。字辈体现了中国人对辈分的重视,而日本人则相对缺乏辈分意识。中国人的“代”是按血缘关系下的辈分来划分的,而日本人的“代”则根据家业的继承顺序来划分。中国的家是以血缘关系来确立的,由家庭构成国家的细胞。字辈就是谋求家庭和谐的一种手段,通过字辈来营造家族内部的长幼亲疏之秩序。而日本的家虽然也以血缘关系为中心,但其从根本上来说,氏族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血缘关系,是以家业的继承为主的,包括家臣等的集团。本论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中日的家族谱系图,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文献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着眼于中日姓名的异同,以“字辈”和“通字”的异同为主线,试图探究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中日社会构造的异同及其变迁。
[Abstract]:In China , there are two Chinese characters , such as " field " , " class " , " school " , " generation " , " line " and so on . The Chinese family is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 and the Japanese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inheritance sequence of the family .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6;H122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淑娜;从“字辈”和“通字”的异同看中日社会构造[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766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1766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