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移动表达方式对比研究
[Abstract]:By comparing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moving verbs,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moving verbs in terms of their systematic position and starting point expression. First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path expression", it proves that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moving verbs is that Japanese moving verbs and action verbs are in parallel position, while Chinese and Japanese moving verbs are in parallel position. The moving verbs of a language are in the subordinate category of the action verbs; secondly, through the corpus study of the "starting point express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whether "perspective" must be presented i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arting point sentence patterns related to "Cong" and "".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
【基金】: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名称“汉日空间表达方式的语用学研究”(项目编号为09XWB02)
【分类号】:H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句式结构研究——以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傅惠钧;《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朴正九;;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语法条件及其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2 张玲;熊文;李义杰;刘勇;;基于知识库的现代汉语数量短语的识别[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仲崇涛;类指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黎明;俄汉语SVO结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宋洪民;李贤的语言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春英;英汉歧义现象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程凯;汉语是非疑问句的句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9 金花子;朝鲜族学生学习汉语动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2期
2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奎金;;将来时的六种表达方式[J];青苹果;2009年06期
2 李景华;崔艳嫣;;英汉词汇化差异对词汇习得影响综合考察[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3 张国峰;;日语「R諍^テ形」的连用功能和后项动词的关联性——以「Vテクル」为中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春燕;中日移动动词的认知语义学对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丹;向上移动动词的多义性[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李晓艳;中韩移动动词带处所宾语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汪yN;移动动词方向词化的认知识解[D];宁波大学;2012年
4 张胜男;“ぃく/くる”和“去/来”多义构造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张s,
本文编号:2177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177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