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语格助词“で”
[Abstract]:Zhang Shu-ling, a modern Japanese case auxiliary word, and the form of the modern Japanese case auxiliary word "Li" let us first look at the form and usage of the case auxiliary word "Li" in the text. There are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Japanese is also a language and modern Japanese. The Japanese language equivalent to the modern Japanese auxiliary word "Li" is "Li", "Li" is the predecessor of "Li". The word is pronounced.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36,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秋芬;李颖;;强意助词「まで」的统语特征[J];日本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2 宋丽红;;格关系表达的必要性分析——从汉语干涉的角度来看日语格助词「の」的误用[J];大家;2011年14期
3 夏仪萍;;中日语言的[格]考察[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4 李万豫;;浅析日语与汉语形容词的使用特点[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罗雪琳;;日语格助词语义的认知分析——以格助词「に」、「を」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6 冯环环;;表示场所的格助词“に”和“で”的区别[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刘德润;刘淙淙;;《论语》日译(11)[J];日语知识;2011年07期
8 温玉晶;;中国汉字在日语学习中的利与弊[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9 徐灿;;浅析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日语中的读音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2期
10 童荷;李雨倩;;日语助词は的用法小结[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明杰;;关于日语的数量表现及其教学[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2 关宜平;;汉日同形名词的意义与用法差异——从“视线”和“视线”的对译来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忆杰;;日语词汇探源[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4 张明杰;;关于日语外来语教学的若干问题[A];’9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3年
5 张明杰;;关于日语外来语及其教学[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6 方懋;;日语同义词的产生及其分类[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郭德玉;;对日语敬语的再认识[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8 郭殿福;;语法例句译文也要追求达和雅[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丹;现代日语可能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唐均;苏美尔语的格范畴[D];北京大学;2008年
3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杰;处置范畴汉日语序对应关系之类型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佐藤芳之;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6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杨敬;日语格助词ヲ的原型义及其扩展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帆;关于现代日语情态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沈旭映;格助词“へ”的意义用法及其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崔铉爱;关于现代日语自他对应动词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卜凡;现代日语自称词及其汉译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赵鑫;格助词二和广的典型性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王竺;关于现代日语新常用汉字改定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7 许常玲;关于现代日语中ソ系列接续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晋;论现代日语中的“名词格”[D];吉林大学;2012年
9 陈娅珍;关于格助词“で”的意义功能[D];湖南大学;2008年
10 杨秋颖;关于日语母语者与非日语母语者格助词省略的比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83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28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