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及课程改革实践——以常熟理工学院日语系为例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university by combing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lan of Japanese department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urses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weak courses.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海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9期
2 苏开荣;代丽健;;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年26期
3 肖琦;贾玉琢;屈成忠;;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为原则,修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剑;;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下的多媒体人才培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31期
2 田振江;;应用型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姜彩云;吉顺莉;;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工作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4 陈晓;李小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年10期
5 肖乐;;地方性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以湘南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阮忠;林芳;;计算机应用型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S2期
7 赵金昭;张少文;吴相锋;;应用型高校核心能力建设“三元互动”理论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刘勇健;吴炎海;韦爱凤;朱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年06期
9 谢发忠;杨彩霞;;“双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年02期
10 吴淑利;;应用型本科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静;裴晓林;袁薇;;高职示范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2 董静;裴晓林;苏晓光;;高职示范院校工程本科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邵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铭;地方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詹星;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军;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郭耿玉;关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颖杰;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杨瑞;构建和谐校园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政工队伍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沈国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9年
9 蔡丽;高校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刘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均,魏书敏;发展本科高职的误区及其校正[J];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06期
2 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3 石中宝;;外语应用人才的能力结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2 韩耀红;;关于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3 王康;;关注文化产业发展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年25期
4 王晓瑜;万陆洋;;浅谈展示设计人才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8年27期
5 马洪奎;张书玉;;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6 吴名琳;;对美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12期
7 裴前方;刘培培;裴源远;;积淀人文精神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管金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郭道荣;;动画人才培养初探——以成都地区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13期
10 尹青山;;论高校党建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2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35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