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けど”的会话功能初探─—转折、对比、并列、修正、补足、提示新话题的用法

发布时间:2019-03-16 14:47

[Abstrac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分类号】:H3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萍飞;汉日礼貌表达法异同浅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张巨文;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韩清民;;英语委婉语的语用作用与表达形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张巨文,赵玉敏;言语交际中的关联理据与动态性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胡惮;从几种英汉翻译软件看机器翻译中的多义问题[J];咸宁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6 雷莉;汉语话题标记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期

7 黄伟明;论礼貌原则的制约因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2期

8 段恩香;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4期

9 蒋钫;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5期

10 肖建安,王志军;主述位结构的语用功能与阅读理解[J];云梦学刊;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新传;朱小阳;谢水华;;“零信息”答话传达言外之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易美珍;;幽默的预设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文秀;;学习词典中的模糊限制语[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向朝红;;英汉词典语用信息处理现状的调查及分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Yu Junping;英汉双语词典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英文)[A];亚洲辞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李明;;词典中的语用义及其局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杨文秀;;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从LDOCE2到LDOCE4[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10 王伟;;国内公共场所标识语英译的问题及其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许明武;科技英语句层信息传递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张少云;话语误解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连晓霞;《金光大道》:政治意识形态规约下的文学话语[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7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9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远楠;中国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调查[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叶小燕;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中替代现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甄丽;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4 王琪欣;联络口译中的礼貌问题[D];四川大学;2007年

5 黎静;中国出口产品广告的语用失误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和琳;新闻标题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7 刘晨曦;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8 吴静芬;语用位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9 刘曲洋;从概念整合的视角看语用预设的理解[D];湘潭大学;2007年

10 田英杰;基于关联理论对口语语篇中“OH”的语用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传经;论会话关联[J];外语学刊;1994年05期

2 钟百超;论"特殊含意"与"一般含意"之间的关系[J];外语学刊;1994年05期

3 徐盛桓;会话含意的分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郑丹棉;研究和扩展新格氏理论——全国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讨会述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徐盛桓;论意向含意─—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七[J];外语研究;1994年01期

6 钟百超;论常规关系系统的构成及其作用[J];外语学刊;1995年02期

7 ;本刊1994年1—6期总目录[J];外语学刊;1995年04期

8 钱冠连;新格赖斯语用机制新在哪里?[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9 ;参与语法语用分工大辩论的国际学术对话──记“全国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讨会”[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徐盛桓;选择·重构·阐发·应用——我对新格赖斯[J];现代外语;1995年02期



本文编号:2441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441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d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