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因果关系表现形式之分析
[Abstract]:An Analysis of the forms of causality in Japanese;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a that express causality in Li Xiuling's Japanese are diverse and complex. Although people have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methods of use, it is far from enough to reveal their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a long period of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by distinguishing the meaning of "cause" and "reason", it can lead the study of the manifestation of causality.
【分类号】:H3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秀文;;从‘风'谈起[J];日语知识;2009年08期
2 任锋,宋起图;关于日语中"カタカナ语"的词义及使用状况的考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01期
3 赵平;;日语人称代名词的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中林;日语因果关系的主要表达方式[J];日语知识;2003年09期
5 刘永辉;;刍议日语中的助数词用法[J];考试周刊;2009年51期
6 杨秀云;;从“吧”看日语的「~でしょう」「~ましょう」[J];日语知识;2010年11期
7 王红莉;“だいたい”和“たいてい”的语义及其表现差异[J];日本医学介绍;1991年05期
8 方香兰;;日语程度副词的用法及语法特征——以副词“多少”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9 金连一;日语汉译中存在的词义问题初探[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10 曲凤鸣;;日语「手」一词的引申义表达[J];日语知识;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仙花;;日语接尾词‘的’用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陈玉泉;;日语中女性语的历史成因及其特点[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郑鲲腾;;英语中源自日语的词汇与日语原词的词义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姚文忠;刘范;;6—12岁儿童对落体运动因果关系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7 张南纶;;因果联系及归纳确认方法[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何平;;模糊马尔科夫链在网页浏览行为分析中的应用[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何俊涛;文炳森;房淑文;;报纸媒介框架与受众认知——以《南方都市报》和《华西都市报》的农民工报道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徐琼;池森;;诱发精神障碍司法鉴定几个问题的探讨[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自动翻译手机有望面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张英杰;使用人教版日语新教材的体会[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赵金波;华夏东瀛一衣带 杏坛桃李一线牵[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晏煜;三问“日语软件人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王寅珊;以麻生闹笑话为鉴,日民众恶补汉字[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阿然;东软欲打造 日语IT人才培训基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8 特约通讯员 吴琳;大连打造中国最大的日语IT人才培养基地[N];光明日报;2004年
9 秦晨;这里的樱花也灿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周静文 杨玉红;锡城韩语日语培训成新宠[N];新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裘江南;汉语文本中突发事件因果关系抽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赵世海;日语拗、长、拨、促音与中古汉语音韵对应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郭水霞;Granger因果关系的理论及其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颖;现代日语指示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李金明;不真正不作为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干红华;基于事件的因果关系可计算化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鲁志国;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杨晓敏;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晓丽;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2 尹航;日本女性语的变迁[D];山西大学;2007年
3 王燕;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本语言现象[D];外交学院;2002年
4 庄敏;コ·ソ·ア的指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安寿志;海上侵权责任因果关系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6 刘尊思;国际证券市场虚假陈述行为的民事责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7 马君;过失侵权下的纯粹经济损失因果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飞飞;关于日语副词“やはり”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涂咏松;论恶意诉讼侵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8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52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