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语中的“宛字”

发布时间:2019-08-27 17:44
【摘要】:正“宛字”,在我国出版的日汉辞典中,一般多解释为“借用字、假借字”。但日语中的‘宛字’数量之多,却是一般日语学习者、甚至包括一些日本人也未曾意识到的。何谓‘宛字’,现仍很难从学术上定义(早稻田大学杉本语)。从本质上讲,在汉字经百济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已经有了语言,但没有文字。在江户时代,曾有学者认为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有过自己的文字,即神代文字。但后经考证研究,否定了这一说法。汉字是日本人最先接触到的文字,并借助中国汉字创造出了日本文字。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文学博士杉本在其著的《‘宛字’语源辞典》中认为,即使将日语中所有汉字均称为‘宛字’也不过份。杉文氏
【分类号】:H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洪学;浅谈日语汉字[J];外语学刊;1989年05期

2 吴旭东;日语的渊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年02期

3 侯亚琼;日语中汉字使用的历史演变——以近世为中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4 葛一鹏;小议日语中的“汉字”[J];日语知识;1998年07期

5 余松涛;日语源渊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6 方爱乡;中日汉字词汇趣谈[J];日语知识;1999年05期

7 张汝军;;「l分にむろがめる」[J];日语知识;2008年08期

8 续三义;‘森’和‘霞’的意思——‘汉字’的陷阱[J];日语知识;1995年04期

9 潘钧;日语中“あて字”的定义和性质问题[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4期

10 邸芳;;通过中日汉字比较探析日语汉字[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郝蕊;;外来词撼动不了汉语——日本外来词输入带给我们的启示[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刘德有;;记忆中的毛主席、周总理和郭沫若——谈谈日语口译工作中的花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耀青;日本汉字能力古城受检[N];西安日报;2008年

2 唐尧;“A”“G”之争[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唐景莉;体验文化 增进友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记者 严峻嵘;今年日语口译考有何变化[N];人才市场报;2008年

5 冯维江;日语“英汉”之争昭示了什么[N];上海证券报;2008年

6 赵金波;发扬日语特色 打造国际品牌[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杨舒;BJT成职场日语新评判标准[N];国际商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陆一波;为世博,祖孙十年义务教日语[N];解放日报;2010年

9 实习生 王再元 记者 李林岩;首届日语演讲比赛举行[N];吉林日报;2004年

10 崔];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多大[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玲华;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关薇;现代日本语感情表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钟智翔;论缅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与历史发展[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7 杨晓敏;日语复合动词的多义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张颖;现代日语指示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倪永明;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佐藤芳之;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荣;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变迁与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才华多旦;藏日语言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闫志章;日语外来语及其社会文化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著清;日汉颜色词使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张添羽;日语年轻人用语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夏晓丽;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尹航;日本女性语的变迁[D];山西大学;2007年

8 袁子凌;英日礼貌语言对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日文时体对比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邓圆;日语的主语省略以及与汉语和英语的比较[D];广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9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5298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5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