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新语”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21:09
本文关键词:关于日语“新语”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每天都有新事物和新概念闪亮登场。为了表达和描述这些新事物,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新词语。在日本,每年都会举行新词语流行语大奖,在这一年中产生的词语中,选出轻松有趣地反应社会情况并且成为多数人话题的新词语和流行语,并且表彰那些跟被选出的新词语和流行语有关的人物和团体。新词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代表着不同时期的社会状态,同时也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趋势。 新词语以非常快的速度不断推陈出新,笔者对其产生的原因怀有极大的兴趣,于是进行了研究。对于新词语的产生跟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否由哪些理论支撑着?在语言学方面新词语是如何造词?等等问题,笔者收集了资料并且整理分析,进行了论证。 本文以2007年到2011年这5年间产生的新词语为研究对象,明确了有关新词语的定义,阐述了新词语与流行语的区别,并进一步分析了新词语的产生理由和新造词法。在此基础上,以「グロ一バル人材育成」这一新词语为例子,详尽地研究了此新词语的定义和产生理由。 在第一章里,笔者阐述了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并且选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构想。本文以2007年到2011年这5年间产生的新词语为研究对象,在这其中入围日本新词语流行语大奖的年终大奖和前十名的新词语也包含在内,此外锁定了日本经济社会近3年成为话题的新词语,对其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于新词语「グロ一バル人材育成」这一实际例子,论述了其产生的理由,使得论述在实例的支撑下易于理解。 在第二章中,进行了文献综述的总结。首先,关于新词语的定义,选取了国语大辞典、国语学研究辞典、日本语教育辞典、加茂正一、米川明彦等的代表学说进行了比较。从这些定义中,从言语本身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共同点:在新语形、新语义和新的使用方法这三方面中,最少有一方面是成立的才能判断其为新词语。此外,因为还要将「グロ一バル人材育成」作为例子进行研究,首先对于「グロ一バル」一词的语源进行了探究「グロ一バル」一词简单地说明,就是“地球规模的”之意。再进一步详细说明,「グロ一バル」一词是从表示“地球规模的”、“球状的”等意思的英语而来。接下来,总结了关于语言学者对于新词语的一些代表研究成果。关于新语的概括性评论、语义和用法,语言学者们展示了很高的兴趣,并且进行了很多研究,由此也取得了很多成果。而且,研究内容也由浅入深,不断深化。 在第三章里,关于本研究的理论“最省力原则”进行了阐述。“最省力原则”是1949年由美国学者George Kingsley Ziph最初提出。Ziph认为,这一原则支配着人类所有的行动,在姙言学上同样适用。说话人希望节省构思措辞和讲话所花费的力气,甚至希望一个词可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与此相反,听话人希望节省理解对方所花费的力气,期待一个词语只承载一个意思,如果意思不同对方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进行描述。Ziph指出,只有这两种力量达成一定的妥协,形成一种平衡,交流才会更顺畅,从而实现真正的交流。正是由“最省力原则”的支撑,新语中有很多都是被省略简化而来,发挥着简洁高效的作用。 在第四章中,论述了新词语产生的理由、新造语法,以及新词语和流行语的区别。新语产生的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社会性理由。当新事物和新概念产生时,我们就需要来描述这些新事物和概念,由此新词语产生了。第二类,心理上的理由。当我们变换原来的词语为看起来构词更美观时,或为了形成新的印象去变换词形时,又或是改变原来那些让人们产生不吉利或不洁净的联想而改变词形时,新词语就产生了。第三类,语言上的理由。当误读已经普遍化或是由于日语中汉字限制等原因而引起词形变化时,新词语就随之产生了。新造词法是指使用以往没有的新词语这种修辞手法。新造语法可以进行以下分类「,
本文编号:293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9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