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发式词语对照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日发式词语对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时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文化冲突时有发生。中日两国都拥有丰富多彩的发文化,如何更好地解读对方文化中的发式词语,对于减少中日间的文化误读,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推动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发型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翻译研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汉日发式词语乍看相互对应,实则并不相同。以往发型的相关研究主要以民俗、历史和政治研究为主,从语言视角入手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探求汉日发型词语各自的特点,对发型词语翻译研究而言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本论文以中日发型相关书籍及国语辞典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发式词语为对象,通过从文化和翻译角度的考察,力求揭示出两国发式词语的相异之处,并通过对汉日发式词语特征的分析研究,为今后汉日对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本文首先从命名特征、梳挽方法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中日发式词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自特征的归纳总结,进一步探寻这些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同时,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了汉日·日汉词典及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误译。发现现行日汉双语词典中,存在着部分发式词语的说明释义模糊的现象,这些文化误读无助于相关翻译研究的展开。本文从现行辞书的问题点、日译汉和汉译日三个方面,探讨了中日发型词语的误读、误译,并揭示了词语间的不同。 汉日发式词语的产生,反映了两种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发式词语的翻译,两国译者都有过添加、删除、替换等翻译策略的种种尝试,然而中日对译语料库中发式词语的误译问题却并不少见。本文认为,在具体把握汉日发式词语的翻译问题时,两国译者应坚持以异化为主,兼顾译入语和译出语文化的词语特点,以使翻译接受者能够充分准确地理解原语文化。
【关键词】:发型词语 日汉翻译 对比 译介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
【目录】:
- 附表5-6
- 摘要6-7
- 要旨7-11
- 第一章 绪论11-14
-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11
-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11-12
- 1.3 汉日发式词语研究综述12-13
- 1.3.1 汉语发式词语研究概况12-13
- 1.3.2 日语发式词语研究概况13
- 1.4 以往研究的不足13-14
- 第二章 汉日发型词语对比研究14-28
- 2.1 汉日女性发型词语的命名特征14-22
- 2.1.1 汉语女性发型的发展沿革14-15
- 2.1.2 汉语女性发型词语的命名理据考察15-18
- 2.1.3 日语女性发型词语的发展沿革18
- 2.1.4 日语女性发型词语的命名理据考察18-20
- 2.1.5 汉日女性发型词语的命名理据差异分析20-22
- 2.2 汉日发髻的梳挽与文化考察22-28
- 2.2.1 汉语“髻”与日语「汍」22-24
- 2.2.2 汉语“鬓”与日语「鬓」24-25
- 2.2.3 “刘海儿”与「前氷」、「汃」25-27
- 2.2.4 中日发髻文化差异的原因探究27-28
- 第三章 汉日翻译与发型词语的文化误读28-41
- 3.1 辞书中发型词语的误读29-32
- 3.1.1 「丸刈り」与“光头”29-31
- 3.1.2 “辫子”与「垂氷」31-32
- 3.2 发型词语翻译中的问题点32-40
- 3.2.1 汉语中对日语发型词语的误译34-38
- 3.2.2 日语中对汉语发型词语的误译38-40
- 3.3 小结40-41
- 结论41-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44-45
- 后记4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志军;朱熹与图斐利理性主义特色的确认与比较——兼论“李约瑟难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孙瑜;;论蓄妾制及妾的社会地位——以明清时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高云球;王巨川;;时间文化学的朦胧起点[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4 孙景山;;探析张载建构之气与二程建构之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韩大元;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产生的源流——以明治宪法制定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1992年Z1期
6 朱海波;;理性主义视角下的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7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8 张四化;张学立;;再论比较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基于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黄开泰;病机真实与证据可靠[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2期
10 李晓红;史丽芳;;移情之于文学翻译[J];长城;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淼洋;;世界性、多元性、互补性——比较哲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景[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3 徐少华;;中日酒文化比较研究[A];饮食文化研究(2003年第4期)[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2 顾炯;儒家视域中的修身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柳;沙岗村儿童抚育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隋金波;云间月澄[D];浙江大学;2011年
8 朱文信;梵·吠檀多·瑜伽[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国立;纪昀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小贝;论思维具体原则在现代化管理中的运用[D];东华大学;2011年
2 黄田田;论唐诗中的风雨意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紫怡;仁内在精神特质的渊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赵艺遐;郁达夫创作心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志鹏;幻灭、沉思与超越[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德旭;先秦儒家孝思想探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义辉;梁漱溟内生型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振;先秦科技思想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姚欣;《梦窗词》之“梦”意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汉日发式词语对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294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