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2 04:17

  本文关键词: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式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以从中推导出另一个方面。这是因为,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互相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①洪堡特以精神为基础,强调精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他还提出每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法都有其独到之处。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就能够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具象性和后馈性。本文根据日本民族思维的特点,对日语中动物惯用语产生的具象和其文化意义的特点进行研究。以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依据,重点研究日语中动物惯用语产生的依据和文化意义,并通过讨论含有动物具象的日语惯用语的产生和使用的特点,来看日本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 动物是除了人类之外的生命载体,它们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资料的来源,,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对象。自然界中的动物的生死也能激发人们的感怀,人们也将其与自身相比照,这些对动物的认知成果在与动物相关的日语惯用语的产生和文化意义的获得中都得到了体现。日语中的动物惯用语是人类对动物认知成果的符号化,由于动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所以我们能将他们称为生命的物象符号。
【关键词】:动物具象 认知 日语惯用语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第一章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的独立具象14-27
  • 第一节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范畴化14-15
  • 第一节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取象15-19
  • 第二节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表现19-26
  • 一、形象性19-21
  • 二、生动性21-22
  • 三、情感性22-24
  • 四、简练性24-26
  • 本章小结26-27
  • 第二章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分析27-37
  • 第一节 隐喻的思维方式27-29
  • 一、隐喻的理论基础27
  • 二、隐喻的民族性27-29
  • 第二节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与文化含义29-36
  • 一、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喻体功能29-31
  • 二、日语惯用语中的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理解31-33
  • 三、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喻体的相似关系33-36
  •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隐喻的文化背景37-44
  • 第一节 生活环境37-38
  • 第二节 历史背景38-39
  • 第三节 民族心理39-41
  • 第四节 汉语的影响41-42
  • 本章小结42-44
  • 结语44-46
  • 附表--日语中含有动物具象的惯用语46-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岩;;文化对动物隐喻形成的决定性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2 彭新勇;;日语谚语中隐喻的认知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李远喜;日语隐喻的认知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徐励;俄语动物名称的隐喻性转义浅析[J];外语研究;2003年01期

5 孙颖;;日语谚语的民族性[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6 万红梅;日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伴随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毛峰林;毛贺力;;日语隐喻、换喻及提喻表达方式的语用探讨——兼与汉语对比[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06期

8 唐燕萍;试论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5期

9 程放明;;有关动物惯用语的中日对比——关于“狗(犬)”和“猫”[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01期

10 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林龙;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2 张蓓;汉语成语中动植物具象的隐喻与认知[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慧;从动物惯用语看中日文化象征表现的特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00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e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