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效翻译理论看汉语新词的日译
本文关键词:从等效翻译理论看汉语新词的日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为活跃最为敏感的元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取得全方位不断进步的同时,汉语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汉语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上。为了能让日本人民更好地了解现如今中国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加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为翻译研究者,将这些应运而生的新词翻译成准确并且地道的日语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然而,从关于新词的论文、期刊、新词词典可以得出:现如今新词的翻译并没有确定统一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词典的撰写有严重的落后性、不全面性,在新词的翻译上存在着误译和漏译等;甚至连新词的定义都没有明确的界定。近年,大多数论文和期刊都主要集中在论述新词翻译的方法上,对新词的误译剖析的并不多。鉴于此,本文将新词的翻译纳入等效翻译的原则的框架中,,把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中出现的新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这些新词在“人民网日本语版”和“雅虎日本”中的翻译,重点指出新词翻译的哪些方面违反了等效翻译原则,并对于新词的翻译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重点,和等效翻译理论的内容及选择它的原因。第二章的内容是指出部分新词的日译在内容、精神实质、感情色彩、延伸义和比喻义方面没有做到目的语的接受者和原语的接受者的等效。在此,笔者从各个方面做了详细地分析,并尝试着给出正确的翻译。第三章主要是笔者将新词按照来源分为外来新词和本国产生的新词。其中本国产生的新词又分为在日语中有对应的新词和“中国特有的新词”。根据词语的分类,笔者确定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来源于外来语的新词给予回译;对于来源于本土的、在日语中有对应的新词使用借用法给予对译;对于“中国特有的新词”,按照词性,给予直译和意译。笔者希望自己能够给汉语新词的日译提供点拙见,以让更多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地、更加全面地研究汉语新词的日译问题,促使与外国的跨文化交际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新词 等效原则 接受者 翻译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6
【目录】:
- 摘要4-6
- 要旨6-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目的9
- 1.2 研究对象9-11
- 1.3 翻译理论的选择11-13
- 1.4 研究重点13-14
- 第二章 待商榷的问题14-21
- 2.1 不注重内容间的等效14-15
- 2.2 不注重精神实质的等效15-17
- 2.3 不注重感情色彩的等效17-18
- 2.4 不注重比喻义和延伸义的等效18-19
- 2.5 新词的日译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19-21
- 第三章 解决的对策21-25
- 3.1 外来新词的翻译21-22
- 3.2 本土新词的翻译22-25
- 3.2.1 借用法22
- 3.2.2 直译法22-24
- 3.2.3 意译法24-25
- 第四章 结语25-26
- 参考文献26-27
- 导师及作者简介27-29
- 谢辞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德海;;跨文化翻译中的错位与应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雪芳;;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3 聂秀娟;;汉字教学要关注成字部首在合体字中的变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程润娇;;“V着V着”格式中动词的选择限制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5 刘东汶;;形象具体部首奇妙组成汉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6 阎永胜;;以汉字文化为基石的日语语言文化融合性特点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段秋霞;;英译汉中句子的“拆译”技巧[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王瑶;;浅析日语中女性语的交际心理[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9 姜波;;翻译对等的最佳方法——语用翻译[J];才智;2008年01期
10 王玲;;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J];才智;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继英;;日语拟声拟态词的汉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在义;刘辉;;民事行政检察调查权研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宋安华;柴大定;林星雄;;中华排检码[A];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钟彬;;社会认同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6 丁大斌;黄昌宁;;汉语同音词调查及拼音输入法基线模型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7 罗继英;;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基本特征与汉译方法───以《槰の又三郎》的汉译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武红霞;王玲娟;;从汉语词汇探析“鹤”的褒义文化意蕴[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张东东;;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侯飞娜;;关于技工院校商务英语中商标翻译教学的探究[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4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胡氏贞英;汉语非文学文本越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建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员萍;儿童公园主题与表达[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梁天;公司控制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洁;《目的论视角下的世博会公示语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敏;对外汉语轻声词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文杰;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问题解决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艳艳;动词“打+N”的语义语法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彦;《说文解字》的字典性质及其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7 万永杰;组织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杨魁;从民生科技透视科学的目的[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小燕;高校人力资源模糊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辉;产品因素对网络消费者感知风险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从等效翻译理论看汉语新词的日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34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