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日中移动动词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5 18:14

  本文关键词:日中移动动词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是关于日语「来ゐ」、「行く」和汉语[来]、[去]的对比研究。一般人们容易认为日语「来ゐ」、「行く」和汉语[来]、[去]之间应该存在着强烈的对应关系,其实与日语「来ゐ」、「行く」相对应的汉语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复杂的对应关系会给日语学习者或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本论文的研究在外语教学方面将会有较高的价值。 汉语的[来]、[去]与日语的「来ゐ」、「行く」,有的语法功能相同,用法不同。有的形态相同,语意却又不同。关于「来」、「去」与「来ゐ」、「行く」以及「~てくゐ」、「~ていく」的意思及用法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其中日中对比研究还相对较少,并且大部分研究利用的语料少,自己做的例子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从整体上来看结合语言心理、文化等相关知识,进行的比较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完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为以下三点: 1、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全面调查中文的"来""去"与日语的"来ゐ""行く"的对应形式。 2、考察"来ゐ""行く"及"てくゐ""ていく"与中文的"来""去"的用法比较。 3、通过总结出"来ゐ""行く"及"てくゐ""ていく"与中文的"来""去"的用法比较,对日语教学提出一定的建议。 本论文在第一章分别介绍了中日关于「来ゐ」、「行く」和「来」、「去」的先行研究。第二章重点分析「来ゐ」、「行く」和「来」、「去」的对应以及比较他们之间的用法。首先就其动词本意进行了比较,然后考察其引申义的不同用法。同时本论文还就日语补助动词「ていく」「てくゐ」的用法也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其不同用法分析了由日汉两种语言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思维方式。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论文在第三章对日语「来ゐ」、「行く」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最后在第四章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日语很明显地以说话人为中心,表示向说话人移动的时候用「来ゐ」、而来自说话人的移动时用「行く」。日语中的说话人不能把视线移向听话人,而汉语则是可以的。另外[去]侧重于表达移动的方向,而[来]则侧重表示和说话人在同一立场上,能增加彼此的亲近感。 二、日语如果单纯用动词来组织句子的话,它表示的意思会非常概念化。[走ゐ]在表示跑或者不跑的时候就体现出概念的意味,通常不说「彼は向うへ走ゐ」。而是加上「行く」、「来ゐ」变为「走つてぃく/走ってくゐ」的形式,来具体理解对象的状况和说话人的关系。 三、日语中的「行く」、「来ゐ」主要关注动作主体的动向,与动作主体息息相关。但是汉语中的[来]、[去]不仅对动作主体、对动作对象也非常关注。 四、日语不喜欢概念性的表达方式。像[消ぇゐ]或[s铯餧这些表示消失或发生意思的单词,都是说话人在自己所处的场景,即在自己所在可视范围等这样的具体情景中来描述的。所以,「消ぇゐ」用「消ぇていく」、「s铯稹褂谩竤铯皮餧与「ていく」及「てくゐ」来表示,其连接方法是一定的。表示向自己接近,进入自己视野范围内的意思时用「て来ゐ」。相反,表示远离自己,从自己视线消失的时候多用「て行く」。因此,通过查找文章中的「行く」、「来ゐ」可以把握作者视线的转移,同时还能看出日语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把话题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通过「行く」、「来ゐ」来进行表达,好像非常繁琐,但是,日语的特性就是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捕捉外部事物与现象。如果把人排除在外的话,日语就不再存在了。
【关键词】:「来ゐ」 「行く」 「来」 「去」 视点 用法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364.2;H146.2
【目录】:
  • 摘要8-11
  • 第一章 序论11-19
  • 1.1 研究の目的11
  • 1.2 研究对象11-12
  • 1.3 研究方法12
  • 1.4 先行研究及び本研究の位置づけ12-19
  • 第二章 「来る」「行く」と「来」「去」の对比研究19-61
  • 2.1 本动词の「来る」、「行く」と「来」、「去」の对比19-27
  • 2.1.1 「来る」、「行く」と「来」、「去」の定义19
  • 2.1.2 「来る」「行く」と「来」「去」の对比19-26
  • 2.1.3 「行く」「来る」の发想26-27
  • 2.2 意味变化における「来る」、「行く」と「来」、「去」の对比27-37
  • 2.2.1 「来る」「行く」の派生的意味ともの发想27-29
  • 2.2.2 「来」「去」の派生的意味ともの发想29-37
  • 2.3 补助动词「くる」「いく」への考察37-61
  • 2.3.1 「てくる」「ていく」について37-43
  • 2.3.2 空间的移勤を意味する「てくる」「ていく」43-45
  • 2.3.3 アスペク卜を意味する「てくる」「ていく」45-55
  • 2.3.4 「てくる/ていく」の发想55-61
  • 第三章 教学へのアドパイス61-64
  • 3.1 视点の把握61
  • 3.2 多义化の把握61-62
  • 3.3 アスペク卜の把握62-64
  • 第四章 结论と今後の课题64-66
  • 4.1 研究のまとめ64-65
  • 4.2 今後の课题65-66
  • 66-67
  • 参考文献67-69
  • 论文发表69-70
  • 谢辞70-71
  • 研究生履历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柳;;高职日语教学的改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于湘泳;董海礁;;从素质教育角度探讨高校日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3 王珏钰;关联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刘晓红;日语教学中的功能交际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王金华;;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学[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9期

6 吴辉;杨晓辉;;论日语教学中对网络资源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冷海荣;;日语教学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7年02期

8 崔美玉;;跨文化交际与日语课堂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4期

9 邓传俊;;建构主义教育观下的探究式日语教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朱宪文;曾艳;;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荣光;;“浮雕法”教学初探——从大学低年级日语教学谈起[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2 王莉莉;;新探日语二外新教学模式[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3 孙玉洁;;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郭德玉;;对日语敬语的再认识[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5 姚莉萍;;现代日语敬语的分类研究[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6 张忆杰;;学生中常出现的アクセント问题[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7 林娟娟;;试论建构日本文化语言学的必要性——提倡建构新学科研究体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罗琳;;日本文化语言学动态考察及反思[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杨漪漪;;试论应用外语教学如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外语旅游人才支撑[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君 刘晔 本报记者 于洪全;整合优质资源 创新培训模式[N];大连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于洪全;我市中小学日语教育呈健康推进态势[N];大连日报;2008年

3 大河报记者 路红 本报记者 李铮;王增强:从打工者到日语专家[N];河南日报;2005年

4 杨杰 金柱;黄土地上走出的日语专家[N];开封日报;2006年

5 ;22年的成功教育证明: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N];浙江日报;2006年

6 马里;新型交叉专业成为就业市场的新宠[N];大众科技报;2008年

7 张敬伟;中文亟须释放文化感召力[N];深圳商报;2007年

8 吉林长春市第一外国语学校 王艳珍邋 ;《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我结识朋友的桥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文冀;世图北京引进出版日本销量第一考试书[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薛守仁;与中国人做知心朋友[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芳玲;汉日比较视野下的汉语对比对生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唐千友;日语动名词谓语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河崎深雪;汉语“角色语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敇铭;外语焦虑与压力应对[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中秀明;汉语国际推广与日语国际推广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艳;非语法型日语误用及其教学方法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孔征;关于社会上的日语培训班的考察[D];湖南大学;2013年

4 徐京书;论日语中的省略表达[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5 冯明岩;有关日语隐性主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锐;日语教学中有关中日汉字的形义比较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春凤;基于礼貌理论的关于日语依赖表现的考察[D];西南大学;2012年

8 张达;日语体谅表达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魏滢;透过日语中的讽刺表达看日本的文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黄彩霞;日语流行歌曲歌词语言特点研究—日语歌曲与日语教学[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日中移动动词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3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483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e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