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下的中日同形词
本文关键词:多视角下的中日同形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日两国的语言均属于汉字文化圈,也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这对于母语是日语的汉语学习者来讲,很多中日同形词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也存在许多词语,由于在使用中借用母语策略与母语负迁移而产生理解的偏差与误用。 本文在充分研究中日同形词产生的历史因素、传播途径以及同形词对于语言学习者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基础上,将针对日本学生在中日同形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在字形、词义范围、使用方法、文化差异等诸多角度进行梳理、分析、归纳,进而得出结论。因作者能力与水平有限,在此只做简单的探讨,期待能对广大语言学习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同形词 偏误 字形差异 用法差别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6;H136
【目录】:
- 论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1章 绪论7-13
- 1.1 中日同形词的研究现状7-8
- 1.2 中日同形词的认定8-13
- 第2章 多视角下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13-27
- 2.1 字形角度13-19
- 2.2 词义范围角度19-22
- 2.3 使用方法角度22-25
- 2.4 文化差异角度25-27
- 第3章 中日同形词误用的原因分析以及误用的避免27-31
- 3.1 中日同形词误用的原因分析27-28
- 3.2 中日同形词对于语言学习者的积极与消极作用28
- 3.3 中日同形词误用的避免28-31
- 第4章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5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35-36
- 致谢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健华;专科辞典中同形词目的处理[J];辞书研究;2001年02期
2 陈绂;略谈汉语同形词及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2期
3 余绍霞;古汉语同形词浅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4 朱英月;《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的中韩同形词比较分析[J];汉语学习;1996年05期
5 司秀;试析法语变位动词中的“异义同形”现象[J];法语学习;1997年05期
6 江明镜;为语言学中的某些术语正名[J];昌吉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李珠和;论汉语和韩语同形词的特点[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3期
8 杨红;;汉日同形词使用上的难点[J];日语知识;2010年03期
9 张雪梅;;小议日汉同形词的词义差别——以词义完全不同的同形词为中心[J];考试周刊;2011年25期
10 杨蔚;香港地区报刊港式中文与内地同形词语的差异分析[J];求索;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4 哈斯;;《蒙古语同形词信息词典》管理平台的的设计和实现[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武寅;;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性相互依存与合作研讨会上的致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7 张云方;;加强中日环保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挑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8 侯敏;;汉语自动分析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江涛;覃琼霞;宋明顺;;中日茶叶贸易中的加总偏误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10 吉仁尼格;;蒙古文同形词的统计法[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共谋合作新格局[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记者 陈涛 张琳;第六次中日交通副部级会晤在三亚举行[N];中国交通报;2009年
3 台桂花 雷鸣;第二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举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国民相互理解是中日乃至亚太融合的根本”[N];东方早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江雪;中日绿博会令人期待[N];中国企业报;2011年
6 记者 赵静;160公顷中日青年示范林绿化锦州[N];辽宁日报;2011年
7 记者 薛秀春;中日携手共创绿色未来[N];中国建设报;2011年
8 记者 张冠年;中日研讨发展再生循环经济[N];广西日报;2011年
9 记者 陈岩;中日钛民用论坛呼吁加强双方合作[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佳;中日高铁:事故不同[N];中国经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淑琴;蒙古文同形词知识库的构建[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迪;韩国语汉字词与汉语对应词汇的意义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李季;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佐藤芳之;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8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包艳;中日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对两国经济关系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徐琮垣;东北亚整合交通网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陈,
本文编号:485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48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