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

发布时间:2017-07-05 04:01

  本文关键词: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中国 文学语言 言文一致 语言转型 以日为鉴


【摘要】: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中多以日本为鉴。中日同为汉文化圈,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传播,中日语言有着较多的一致性。封建时代,中日两国语言普遍存在着口语和书面语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合而为一,完成了文体的变革。中日两国在针对西方现代化提倡的言文一致运动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
【作者单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
【关键词】近代中国 文学语言 言文一致 语言转型 以日为鉴
【分类号】:H12;H36
【正文快照】: 语言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人的存在首先就是一种语言的存在。对人类而言,对一种文化的感知首先从其载体语言开始的。随着清末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日本文化的近距离接触,日语所展现出的对于西方文化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转介,给初来乍到的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王国维所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芳;简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刘芳亮;近代化视域下的话语体系变革——中国“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之共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元满;;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李铭娜;武振玉;;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衰退与重建——以汉字的地位变迁为视角[J];东北亚论坛;2011年05期

3 马少华;;论我国早期新闻评论中的交流性因素——以梁启超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8年06期

4 贺晓星;;教育中的权力—知识分析——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02期

5 王平;;语言重构的两种向度——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之比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蔡荷;;关于日本语听力与口语教学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7 陈多友;;论当代日本文学与研究[J];外语研究;2010年04期

8 罗晓莹;;日本明治中晚期标准语论调之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尹庆红;;全球化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审美认同[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10 占才成;;女性跪拜与西方尊崇——论谷崎润一郎的唯美主义小说《痴人之爱》[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2 蒋磊;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现代旅日作家的文化体验[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6 王平;清末民初的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雅俗观的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7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娜;满铁对中国东北的文化侵略[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潘文东;多维视域下的《小说神髓》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巧艳;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叙事时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狄霞晨;从英文报刊看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认识[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建斌;日藏古抄《百二十咏诗注》俗字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4 金银华;日本大众文学对文化民族主义的解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庆委;现代日语中汉字的类型分析及其文化特征[D];广西大学;2006年

6 刘沛生;近代国语运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大为;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本土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琴;中日汉语教材汉字设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董林;近现代中日汉字改革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韩冰;明治日本的汉字观与日本人的身份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新民;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魏育邻;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沈迪中;巧合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白话文运动和日本言文一致运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4 陶侃;白话文运动的社会哲学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赵静;话语权力的交锋——对白话文运动的重新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6期

6 于兴汉;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透视[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英华;土屋富枝;;日本の“言文一致”运动と中国の“口语文”运动との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0年04期

2 魏育邻;;“言文一致”:后现代视阈下的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魏育邻;;日本语言民族主义剖析——从所谓“纯粹日语”到“言文一致”[J];日本学刊;2008年01期

4 郭勇;孙文宪;;“言文一致”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对“言文一致”命题的重新审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郭勇;孙文宪;;“言文一致”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6 孙风华;;章太炎“言文一致”思想的基本内涵[J];汉字文化;2013年05期

7 胡明c,

本文编号:520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520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b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