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和标准语在音韵上的对立与变化
发布时间:2017-07-06 20:00
本文关键词:方言和标准语在音韵上的对立与变化
【摘要】:日语为丌音节,音节的发音运动不受相邻音节发音运动的制约,音节与音节之间相互分离、独立,因此日语在音韵上容易发生变化。可以这样说:日语是按照一定的音韵变化法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形成现在的形态。因此,日语中的方言与标准语在音韵上有一定的联系。 本论文从音韵变化的角度出发,以标准语为参照,通过比较、分析标准语和关西方言中同一词汇的读法,从而追寻方言与标准语在音韵上的联系。论文主要内容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第一章、序论:这部分首先介绍本论文的先行研究,然后对本文章的立场及意义进行阐述。本论文从音韵变化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标准语和关西方言中同一词汇的读法,从而追寻方言与标准语在音韵上的联系。 第二章、日语的音韵:这部分就音韵的基础知识、音韵变化的原因及音韵变化的种类等问题进行说明。音韵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自然原因、场面原因、自由原因。据田井信之所言,日语音韵变化分为子交、母交、音节脱落、单音脱落、缩约、音节移位、字音·音节的添加这七类。 第三章、日语中的方言和标准语:这部分首先介绍方言和标准语的定义,然后叙述日本方言和标准语的历史变迁,最后就现代日本方言与标准语的情况进行简单说明。 第四章、关西方言与标准语在音韵上的对立与变化:这部分从音韵变化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说明一些词汇在标准语和关西方言中的读法,进而探寻标准语和方言在音韵上的联系。 结语:这部分从作者的考察出发,尝试说明关西方言与标准语在音韵上的特征及联系。本论文对通过简单音韵变化形成的词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对于通过复杂音韵变化而来词汇的分析并不详细,这点我想作为今后的课题继续进行研究。
【关键词】:音韵 变化 关西方言 标准语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6
【目录】:
- 要旨8-10
- 中文摘要10-11
- 第一章 序论11-14
- はじめに11
- 1.1 先行研究11-13
- 1.1.1 音韵论についての研究11-12
- 1.1.2 日本方言についての研究12-13
- 1.2 本论の立场および意义13-14
- 第二章 日本语の音韵14-20
- 2.1 音韵、子音、母音について14
- 2.2 音韵に变化を与える要因の样々14-18
- 2.2.1 <自然的要因>14-16
- 2.2.2 <场面的要因>16-17
- 2.2.3 <自由的要因>17-18
- 2.3 日本语の音韵体系18-19
- 2.4 日本语の音韵が变わりやすい原因19
- 2.5 日本语の音韵变化の种类19-20
- 第三章 方言と标准语20-24
- 3.1 方言の定义20
- 3.2 标准语の定义20
- 3.3 日本の方言と标准语の历史的变迁20-21
- 3.4 现在日本の标准语と方言21-22
- 3.4.1 现在日本の标准语について21-22
- 3.4.2 现在日本の方言について22
- 3.5 日本の关西方言に关して22-24
- 第四章 关西方言と标准语の音韵上の对立と变化24-34
- 4.1 子音の交替24-27
- 4.1.1 子音交替の理论24
- 4.1.2 子音交替によって形成した关西方言24-27
- 4.2 母音の交替27-30
- 4.2.1 母音交替の理论27-28
- 4.2.2 母音交替によって形成した关西方言28-30
- 4.3 音节の脱落30-31
- 4.3.1 音节の脱落の理论30
- 4.3.2 音节の脱落によって形成した关西方言30-31
- 4.4 单音の脱落31
- 4.4.1 单音の脱落の种类31
- 4.4.2 具体的例31
- 4.5 缩约31-32
- 4.5.1 缩约の原理31-32
- 4.5.2 具体的例32
- 4.6 音节の云位32
- 4.6.1 音节の云位の原理32
- 4.6.2 具体的例32
- 4.7 子音、音节の添加32-34
- 4.7.1 子音、音节の添加の原理32-33
- 4.7.2 具体的例33-34
- 终わりに34-35
- 附录35-37
- 参考文献37-3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9-40
- 谢辞40-41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1-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秦盛丹;;日本方言研究过程与发展[J];林区教学;2008年10期
2 李金莲;日本的方言分布及其原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姜晚成;;日语的方言[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1年01期
4 白晓煌;大阪方言与东京语[J];日语知识;1994年10期
5 王秋兰;大阪弁と日本语の标准语との违ぃ——大阪弁の特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6 ,
本文编号:527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5275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