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互动看中日同形词“银行”的生成
本文关键词:从文化互动看中日同形词“银行”的生成
【摘要】:中日间的大量汉字同形词源于两国间的语言文化交流,而近代中日间的语言交流是双向型的。通过对文献语料的发掘,判明汉语原有的"银行"一词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词义发生了转换:其作为新语词首先被输出到日语中,并很快被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接受和使用,19世纪末又通过文化互动回归到汉语中来。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中日同形词 银行 文化互动 对日传播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近代中日汉字词词源研究”(10YJA74002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6;H136
【正文快照】: 0.引言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汉字同形词,这些同形词的词源研究历来都是两国语言学界所关注的课题。一些词通过考证可以判明是源于汉语还是日语,但有些词判别起来则比较困难,因为在西学东渐这一大背景下,近代中日间的词汇交流是双向型的。本文试以“银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帆;;“银行”探源[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向阳;;九寨沟方言“把”字句及“给”字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高志胜;;现代汉语让步连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李锦;;《三国志平话》的程度副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林桦;;《搜神记》时间副词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杨帆;;“字本位”理论下的离合词研究——读周上之《汉语离合词研究——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殊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8 黄爱妮;;关于“来着”的几点语用认知上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胡静敏;;程度副词“非常”与“格外”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贾浩静;;《新著国语文法》副词观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嘉忆;;汉译英口译材料的难度判断[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徐琳宏;林鸿飞;杨志豪;;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倾向性识别机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伟男;张宇;刘挺;;基于决策树的中文对话省略句判别[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晓花;英汉指称照应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博;现代汉语新词语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淑云;;文化互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李佳楣;张晶;;文化互动观与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3 李真;;互动与交流 影响与创造——从会通中西的新角度看欧洲早期汉学的缘起与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孙乐增;;文化营销的若干问题略论[J];科技经济市场;2011年06期
5 陈煦,郭虹;次生模式:边缘-中心文化互动的理论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6 聂长顺;;Education汉译名厘定与中、西、日文化互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李佳楣;;文化互动视角下的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晓德;;对全球“美国化”的一种重新审视[J];学术研究;2006年04期
9 赵群乐;;互动繁荣文化生态 助推城乡统筹发展[J];江南论坛;2008年11期
10 邹丽娟;;多元文化互动语境下的大理白族传统习俗[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建军;;银行网络口令的安全性[A];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7年
2 赵信;郭艳琴;;银行要以金融服务创新取胜[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3 张红星;;外商银行在厦发行纸币情况述略[A];福建省钱币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东南亚历史货币暨海上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专辑[C];1994年
4 朱新中;;银行营销应重视培育忠诚客户[A];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第二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Barbara Sellers-Young;;传播问题:演员训练、文化互动与身体(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莱利银行简介[A];2002中国—南非黄金技术、设备引进暨项目融资经贸洽谈会论文集[C];2002年
7 尉文晋;;浅谈建立银行责任会计的主要内容[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8 张洪飞;;浅谈中日同形词——贩卖与“尒X颉盵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邓晓华;;畲族与客、闽族群的语言文化互动[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10 谢志雄;;谈福建银行的两套纸币[A];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吴秀萍 实习生 李秋蓉;“城乡文化互动”合川演出火爆[N];重庆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吴秀萍 实习生 李秋蓉;春日风光好 文化下乡忙[N];重庆日报;2006年
3 董锐 本报记者 严斌;背着铺盖 大学生住进村民家[N];成都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梁婷邋王俊;全方位文化互动巩固中非友谊[N];深圳特区报;2008年
5 仲言;文化互动 精神相通[N];人民日报;2002年
6 杨俊;羌山掠文风 欢歌岷江传[N];阿坝日报;2006年
7 熊斌 协林 思智;奉新城乡文化互动构建和谐社会[N];宜春日报;2007年
8 陈海棠邋闫子健 薛斌 唐运华;鹿邑:城乡文化互动奏响和谐乐章[N];周口日报;2007年
9 何秉孟;文化互动:碰撞与双赢[N];光明日报;2002年
10 夏凯红邋罗康平;城乡文化互动“乐”了大祥[N];湖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俊锋;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董红蕾;最优银行规制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孔松泉;基于银行微观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4 包惠;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周睿;论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乐宜仁;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尚静;银行资本监管绩效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赵旭;中国银行业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0 尧秋根;制约与创新:近代中国银行市场化(1905-1949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静;银行保险业务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2 严富国;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3 庞平;对信用证融资中银行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李海英;商业银行代销开放式基金的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宋佳佳;住房按揭的银行风险控制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6 张娟;X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徐艳;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8 蔡锷明;银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李志成;网络虚拟银行的出现对银行业的营销工作所造成的影响[D];华侨大学;2000年
10 韩卫华;商业银行信息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567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5674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