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礼仪中“婚嫁”的忌讳语探究
本文关键词:日本礼仪中“婚嫁”的忌讳语探究
【摘要】:婚嫁是日本礼仪中的重要一环。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具体探讨"结婚仪式"、"婚宴"等场合下的忌讳语,探究宗教信仰、言灵思想、心理联想、同音因素和交际需要等方面对其产生和存在的影响,能够发掘隐藏于忌讳语后的日本社会文化现象,把握日本民族心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忌讳语 婚嫁 社会语言学
【基金】:湖南科技大学校级社科基金规划课题(E51017)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忌讳源于恐惧。为了远离灾难,避开祸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忌讳。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为“taboo”。因忌讳产生的忌讳语随时代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对日本忌讳语的研究中,中日学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笔者所了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语言与文化身份关系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张忠梅;社交中程式化语言的功能及变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沈晓洁;;关于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张伟锋;;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的互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金巧英;;德汉成语来源及其文化内涵的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张杨静;赖晓鹏;;英语委婉语中合作原则的违反与礼貌原则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7 李侠;;豫东方言里的“V掉”与普通话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邬述法;黄增寿;;论“不+形容词”结构的语义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吴罕砚;;宜昌地名文化语言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吴芳芳;;汉英姓名的文化分析与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张先亮;;文学语言文化特征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余华;刘楚群;;群体确称语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戴雪梅;;中国与英美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异质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海淑英;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鹤;从“文化转向”的视角浅析法律翻译的困难[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吕筱静;2006-2008汉语新词语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杨继玉;信阳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肖苏;我国大学校训的语言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寒芬;南昌市内餐馆名称的语言学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袁佳仪;威廉·华兹华斯和徐志摩诗作中女性隐喻的文化比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琪;澜沧拉祜语村寨名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逢丹;《歧路灯》俗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李艳;动漫语言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宫淑瑰;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宪文;日文书信中的忌讳语[J];日语知识;2001年05期
2 孟东维,王戈;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唐小云;社会语言学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3期
4 吴思颖;;Four Features of Sexism in English[J];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5 赵建玲;简论社会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白佳芳;;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性别差异探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琳;;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J];考试周刊;2008年33期
8 史震天;文学翻译中的社会语言学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9 莫爱屏;语用学、社会语言学中的语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郭晓燕,王莉萍;借鉴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观[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柯新;;性别差异对英语语言应用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韩红;;俄汉语中语言与社会的共变现象及文化解读[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佐成;;交际教学法述评[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4 杨永林;;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徐琪;;《图式理论与俄语报刊阅读课教学改革》[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张青妹;;语言测试的世纪回眸与展望[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郝雁南;;字母t的发音研究[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尤心;;我国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英文)[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9 苏昕;;从互借词看英汉文化的相互影响(英文)[A];Proceedings of FIT Fourth Asian Translators' Forum[C];2005年
10 骆明月;;我看小班化下的3P英语教学模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严苡丹;《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智广;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初中英语教材《新目标》的会话分析与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2 常柳;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语外来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才洪侠;中日亲属称谓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燕;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日本语言现象[D];外交学院;2002年
5 彭浩;说唱乐歌词中的语言特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刘春妮;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小嵛;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通过口译实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陶百强;我国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王跃平;希伯来语复兴[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瑶;美国说唱俚语之社会语言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0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59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