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语学习者惯用语偏误与构式语法
本文关键词:中国日语学习者惯用语偏误与构式语法
更多相关文章: 日语 惯用语 图式构式 实例构式 构式间偏误 构式内偏误
【摘要】:日语惯用语是一种典型的构式,它与句型对立、并列构成构式的下位分类。构式间误用即相同图式构式框架下的近义的实例构式的误用,这些实例构式间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ためになる和叕になる二构式的差异性表现为:在形式上ためになる前一般为领属定语,凸现的是领属关系;叕になる前一般为性质定语,凸现的是定性关系。在意义上叕になる的当事仅限于负面事物。而ためになる不仅没有这一限制,反而以正面事物为主。构式内偏误为相同构式里构式义、词汇义的误用。试验证明,学习者水平越高,对构式义的掌握程度越好;学习者水平越低,受构式中词汇义影响就越大。与构式语法"人们只能通过模仿和记忆才能掌握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的观点吻合,中高级学习者对构式的模仿记忆的数量和频率都居高位,所以他们出现构式性偏误几率较低。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日语 惯用语 图式构式 实例构式 构式间偏误 构式内偏误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09BYY07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惯用语的定义是:“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开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1](P.482)国内日语界有很多冠以“惯用”的术语,但使用一直比较混乱。主要是“惯用型”、“惯用语”、“惯用句”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陈满华;;构式视野下的习语解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董燕萍,梁君英;构式在中国学生英语句子意义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4 沈家煊;说“偷”和“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玉雯,梁沁宁;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句子改写的策略及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3 姜自敏;;浅谈“构式语法”下的英语教学方法[J];才智;2012年14期
4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张德岁;张雪涛;;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颜红菊;;复合词语义成分的符号实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晓梅;;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相结合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林正军;刘永兵;;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英语语法教学[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1期
9 袁平;;构式语法理论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温锁林;;“一量VP”与“VP一量”的句法与表意差别[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丽;;“美丽天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对外宣传策略——以认知图式的构建为视角[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5 冯奇;核心句的词语搭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张占山;语义角色视角下的谓词同义词辨析[D];厦门大学;2006年
7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唐均;苏美尔语的格范畴[D];北京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军;基于认知的现代汉语双宾句式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彭冰;现代汉语予夺不明义双及物结构歧义现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万蓉;中国外语学习者英语“名—名”构式习得的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修兴;英语专业学生ERC习得过程中的构式迁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包梦瑶;现代汉语非典型双宾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佳易;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生英语迂回使役构式的习得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侯瑞琴;汉法双宾句对比[D];山西大学;2011年
8 田阡子;现代汉语被字句的词汇语法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李芬;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把”字句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卢润;SVOC认知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习涛;;关于构式“有+VP”[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李勇忠;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任龙波;;英汉双及物构块的认知对比[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王葆华;存在构式“着”、“了”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J];外语研究;2005年02期
8 廖巧云;;英语因果构式探讨[J];外语研究;2007年03期
9 张韧;;认知语法视野下的构式研究[J];外语研究;2007年03期
10 严辰松;;“给予”双及物结构中的转喻[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宪明;;关于日语中的「xけた表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8期
2 杨银平;;网上资源在日语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5期
3 郑伟;;论非标准音之日语颤音[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0期
4 吕琳琳;;浅谈日语中的“三字熟语”[J];日语知识;2011年04期
5 陈振国;;「l遣い、心遣い、l配り、心配り」的用法与区别[J];日语知识;2012年08期
6 张升余;浅谈日语的模糊性[J];外语教学;1986年02期
7 李锦秀;谈谈目前影响日语的两大因素[J];丹东师专学报;1997年S1期
8 周英;初级阶段日语学习中常见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1998年03期
9 ;日语托福——日本语能力测试考试概况[J];上海成人教育;2000年09期
10 罗晓莹;浅谈汉语对日语学习的干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玉顺;;浅谈日语语句的表达特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孙静霞;;浅议日语单词之词性标注——《新编日语1(修订本)》的词性标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高红燕;;浅谈日语写作中汉语对日语学习的影响[A];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余丹阳;;关于非日语学习者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苏华;;浅谈日语的汉语汉字词与古汉语词汇的一致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邹善军;颜冰;;日语接头辞「令」和汉语接头词“令”的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7 杨漪漪;;小议“どぅも”一词的汉译[A];语言·翻译·翻译教学[C];2008年
8 宋成华;;浅谈日语中常见同训异字词的区别[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曲凤鸣;;中文的“~(之)前”与日语的“~前に”“~までに”[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10 唐画女;;浅谈日本方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秀平;日本动漫催热日语培训市场[N];北京商报;2008年
2 通讯员 吴起起;第四届日语竞赛在中南林科大举行[N];湖南日报;2007年
3 金姝;“育英杯”日语讲演比赛开赛[N];吉林日报;2008年
4 阿然;浅析日语软件人才培训的几个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风月;新世纪学第二外语的首选教材 《从零开始学日语》[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唐景莉;体验文化 增进友谊[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一生的工具书 其他语种(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建平;告别“哑巴外语”[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郭冲;语言不通路难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10 毛国根、尹福会;课堂与战场对接 理论与实践融合[N];解放军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江萍;汉语中日语借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金秀东;日语和韩国语的复合动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波;日语“テイル”与汉语“在”“着”“了”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程欣;从审美角度看日语的委婉表达[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郑艳茹;关于汉语方位词“上”对应的日语表达[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丹;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作文词汇中所见的误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虹;日语的情意表达方式[D];武汉大学;2005年
6 罗雪琳;日语反语的认知与理解[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陈茜;对福建日语学习者日语清/浊塞音的调查[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盖芳;日语道歉表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杨苗;关于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くけし」现象的考察[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刘宇;日语双重否定表达方式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45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64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