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语感觉词语的通感式词义引申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日汉语感觉词语的通感式词义引申之比较
【摘要】:正 “通感”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词义的引申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通感式词义引申”。通过日汉语感觉词语的通感式词义引申的比较,我们发现:日汉语的通感式词义引申基本同向,都与威廉斯基于英语提出的通感式词义引申规律略有相左。威氏规律修正后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充分证明了人类语言在具有恣意性的同时,也具有共通的象似性。
【作者单位】: 洛阳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感觉词语 通感 词义引申 比较 规律 差异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香馥馥的美貌)”。这种词义从一种感官经验向另一感官经验的迁移,被称为“通感式词义引申”。通感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具有人类共通的生理心理基础,而另一方面,任何修辞都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孙金华,1999:18),因此对比日汉语中的通感式词义引申现象,对于把握词义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金华;也谈“通感”[J];福建外语;1999年02期
2 张韶岩;日汉语基本味觉词引申义之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3 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 汪少华;通感·联想·认知[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平;陈文安;;“一通多”视觉通感的隐喻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2 孙松滨;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1期
3 李珍;普珍;;民族传统节日的现代变迁与传承思考——彝族葫芦笙节个案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4 傅金祥;文学的全息思维视域——对文学存在意义的一种解证[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5 禄永鹏;;谚语的文化结构系统刍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刘欢;;通感隐喻的理据及其在诗歌中的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李顺春;略论通感在中英诗歌中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吕超;;试论日本民族性格形成的始原文化基因[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张金荣;田毅鹏;;文明论:东北亚研究的新视角[J];东北亚论坛;2007年03期
10 李玉悌;;文化新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德君;张玲彤;;中国国民文化特性的分析模式[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7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陈水生;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峰;我国休闲娱乐型SNS网站发展的传播学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青艳;先秦汉语味觉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萌;移就辞格的构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汪寒鹭;提升上海市幼儿园教师文化素养的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妍妍;现代传媒与回乡穆斯林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11年
8 穆立雷;哈尔滨高校体育建筑外环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晓琳;关于中日五感形容词比喻表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热米娜·穆合塔尔;塔吉克族肖公巴哈尔节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汪少华;隐喻推理机制的认知性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10期
3 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莲;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张治英;科技英语的词义引申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9年04期
3 陈殿玺;试探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4 司继涛;试谈英汉翻译中的词义引申[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5 安兰朋;;词义引申研究概说[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何书;;试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中的“义素”分析思想[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胡平;;汉语词义引申之隐喻引申[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9期
8 谢政伟;;“雷”字新用法[J];中国科技术语;2009年01期
9 裴伟娜;;《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小议[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依娜;;从词义引申看异体字的历时性——以《原本玉篇残卷》为例[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求真;;词义引申中修辞现象的认知解释[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马景仑;;《广雅疏证》所涉“正反同词”现象成因探析[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廖以厚;黄建荣;;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王夫之《说文广义》述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新时期词汇联想意义的变化[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师为公;;《四书》与训诂[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王建军;;辐射引申源头的多元性及其失察之流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Eric M.Rohren;Timothy G.Turkington;R.Edward Coleman;;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PET in Oncology[A];第三届“分子核医学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全国肿瘤分子标志的研究与方法学进展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06年
8 厉兵;;从“扇”与“d'”谈分别字[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A.B.Aлексеев,к.э.н.;;Интеrрац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зкономики в мировую:основ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В торrово-зкономичeской сфере[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10 李竹;;多语种(英法俄德日汉)数词的自动翻译[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湖;“中日汉俳联句接力”展现对和平与和谐的向往[N];文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佳欣;第一部大型日汉双解辞典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媚日汉奸心态再暴露[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林少华;日汉辞书中的贵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通讯员 姜俊俊邋记者 余传诗;较全面系统整理殷墟甲骨文词义的首部专著问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康慨;怎样一分为二地纪念汉姆生[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英汉军事大词典》等5部双语军事大词典由上海外教社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史万森;新检察长的第一个工作日[N];法制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赵宁;山东矿机顺利过会 山东已有25家公司上会审核[N];证券日报;2010年
10 河北 闫艳力;免费送你一部大词典[N];电脑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宇宏;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佐藤芳之;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3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何书;《说文通训定声》的词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王晓华;现代日汉情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朱志平;汉语双音词的属性测查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达默迪纳;老庄著作和巴利语佛经若干词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伟良;词义引申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2 谷悦;“看”的词义引申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胡娟;朱骏声转注新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稳猛;日汉“高·低”的语义扩展对比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郑思严;日汉羞耻感表达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阮秀娟;英日汉礼貌语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7 徐慧;从词义表达和词义引申的角度谈英汉翻译[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苏向丽;“春”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春燕;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认知视角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燕青;《段注》词义引申系统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2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65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