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日语论文 >

介词“对”与“对于”的日语译法

发布时间:2017-08-11 04:12

  本文关键词:介词“对”与“对于”的日语译法


  更多相关文章: 介词 对于 日语翻译


【摘要】:“对”与“对于”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个介词,两者均可在句中引入动作的对象或相关的事物,有时可以互换使用。但是,由于语源的不同及语言的发展变化,“对”与“对于”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此前,针对“对”和“对于”的研究多存在于汉语研究领域,学者们大多从词性、语音、语法、语义等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辨析,从汉日翻译实践的角度对“对”与“对于”进行的研究比较少。在汉日翻译实践当中,介词的翻译不应拘泥于形式的一一对应,不可照搬辞典释义。在一定语境下,中文介词可以直接对译为日语助词,有些情况下则需要译为固定句型或略去不译。为了达到整体语义的等价转换,必要时需对语言的表达形式做一定的调整。中文介词的日语译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参考多位学者的先行研究,将“对”的用法划分为引出动作方向、引出动作对象、表示对待关系、表示判断角度四类,将“对于”的用法划分为引出动作对象、表示对待关系、表示判断角度三类,通过对照辞典、分析例句,探讨“对”与“对于”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日语译法。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虽然是中文介词“对”与“对于”的日语翻译方法,但这项工作对日汉翻译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章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先行研究概况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参考汉语辞典和相关先行研究,确定“对”与“对于”在语义及用法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三章通过分析例句,详细考察介词“对”与“对于”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日语译法。“对”引出动作方向的用法在本章单独列为一节,其余小节的内容为“对”与“对于”两个介词的译法探讨。 第四章为结语,本章着重归纳总结了前三章的考察结果,同时提出了本论文未作详细考察的特例,明示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其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出新的课题。
【关键词】:介词 对于 日语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6
【目录】:
  • 摘要4-6
  • 要旨6-9
  • 第1章 引言9-12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9-10
  • 1.2 先行研究概况10-11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11-12
  • 第2章 介词“对”与“对于”的异同12-19
  • 2.1 汉语词典中“对”与“对于”的释义12-14
  • 2.2 “对”与“对于”的用法异同14-19
  • 第3章 介词“对”与“对于”的日语译法19-34
  • 3.1 引出动作方向的“对”22-23
  • 3.2 引出动作对象的“对”与“对于”23-28
  • 3.2.1 宾语不受谓语动词支配23-26
  • 3.2.2 宾语受谓语动词支配26-28
  • 3.3 表示对待关系的“对”与“对于”28-32
  • 3.3.1 “对/对于”短语28-30
  • 3.3.2 与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呼应30-31
  • 3.3.3 与一般行为动词呼应31-32
  • 3.4 表示判断角度32-34
  • 第4章 结语34-36
  • 参考文献36-38
  • 作者简介38-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章;“对”和“对于”的音节语值比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聂仁发;;“对于”百年来分布变化的定量分析[J];汉语学报;2011年03期

3 曹文抗;;1314介词“对”和“对于”辨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9期

4 陈卓;;介词“对于”来源新探[J];理论界;2010年04期

5 何午;秦明明;;中日语言的“格”表达[J];外语研究;2006年06期

6 王珏;“对于”也可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7 张永胜;浅析介词“对”和“对于”用法的异同[J];语文学刊;1992年04期

8 刘金雨;;介词“对”和“对于”的异同[J];语文学刊;2008年17期

9 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J];语文研究;2006年01期

10 陈岩;;汉语常用介词日译例解[J];外语学报;198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韶磊;介词“对于”的多角度考察[D];宁波大学;2010年

2 陈炜芳;汉日介词系统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54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654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