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网络语言生成方式及表现形式之初步比较
本文关键词:中日网络语言生成方式及表现形式之初步比较
【摘要】:同属汉字圈的中国和日本,其网络语言有许多共通之处,如网络语言的生成方式大都采取旧词新用、外语借词、新造词语、使用网络经典语录等手法。与此同时,受两国各自社会文化特点的影响,其网络语言在外来词来源、词语新造方式、谐音、缩略语、数字语言化等方面又各具特色。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网络语言 日语词汇 中日对比
【分类号】:H136;H36
【正文快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化和网络生活的大众化,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鉴于网络生活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本文尝试分析中日两国网络语言的异同,以帮助网民通过网络达成更好的沟通和了解。一、中日网络语言之生成方式(一)旧词新用1.汉语中的旧词新用汉语中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钱晓燕;;修辞方式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任青云;孙守峰;;从词汇构成特点看中日网络语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梁燕碧;;日本的网络表情符号“楾文字”及其文化内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孙守峰;;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杨佳;;日语中常用的网络聊天用语[J];日语知识;2008年04期
6 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年08期
7 郭笃凌;郝怀芳;;网络语言的类型、特点及其语用学意义[J];现代语文;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友权;;数字化的哲学局限与美学悖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丁锋;胡明;;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建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4期
3 张立彬,赵铁锁,李广生;信息时代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J];图书与情报;2005年05期
4 施玮;董武清;;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聂琦峰;;当代艺术生态与新媒体[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徐伯夏;丁国辉;张欣宇;;信息时代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J];电光与控制;2008年01期
7 杨刚;徐晓东;王英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模型研究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8 章春梅;;网络教育的人文化特质及其实现策略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30期
9 闫伟;;浅议汉语网络语言的经济性[J];大舞台;2011年10期
10 田维钢;陈小敏;;对当今电视新闻制播新技术的反思——做电视新技术的主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翔;汉字生成系统构建探索[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崔子修;网络空间的社会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8 彭跃辉;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肖萍;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泓;从“意义转移”到“意义依附”[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姜爽;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探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顾t,
本文编号:731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73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