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入声在日语读音中的变化——以《日本大文典》资料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汉语入声在日语读音中的变化——以《日本大文典》资料为中心
【摘要】:通过对罗马字资料《日本大文典》中入声记述的考察,发现舌内入声[t]在16世纪依然存在。唇内入声、喉内入声已经全部开音节化而消失。通过分析发现入声在日语音韵中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受日语开音节化影响。入声在消失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塞音[醔]阶段,这个塞音在日语中发促音。由于入声字的特性,其在日语汉语词汇中的变化规律是:只要后续汉字读音符合塞音条件,3种入声均可变读为促音;或者说,在汉语词汇中主要读促音,该促音的前一个字一定是入声字。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关键词】: 汉语入声 日本大文典 日语读音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0.引言众所周知,日语原本没有文字,其最早的文字是借用汉字来使用的。日语在接受汉字的同时,也接受了汉字的读音。①汉字音从传入日本到固定为现在的日语汉字读音,先后经过了3次大的变化,即吴音、汉音、唐音等3个读音系统的变化。入声作为汉字音的一种(以-p、-t、-k收尾的3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高永安,张俊;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汉语阐释[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3 高永安,康全中;“做”“作”两个字的关系[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肖娅曼;汉语“是”的形而上学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李代祥;母亲称谓词琐谈[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邓渝;伍欣;;漫谈“吧"[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黎新第;20世纪《中原音韵》音系研究进程与方法回顾[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杨月蓉;从“着”与“教”的注音谈辞书注音原则[J];辞书研究;2004年03期
9 伍巍,蒋尊国;汉语方言中表示“拨出(饭菜)”的“减”[J];辞书研究;2005年03期
10 张济川;“吐蕃”:读tǔbō还是tǔfān[J];中国藏学;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合鸣;李作君;;《诗经》《楚辞》“宾·述”式对比研究[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伯君;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张桃;宁化客家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周赛红;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冯靓芸;《汉书》通假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戴黎刚;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进安;《韵学集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长书;《国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芹;《经典释文》中的舌音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建国;唐洋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白静茹;大同方言的入声[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衍军;泗水方言语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汪业全;《道藏》音释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新民;清代“说文学”专著之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2年
8 张小英;《切韵声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吴茂萍;唐代称谓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61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7614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