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移动的起点——汉日空间表达方式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谈移动的起点——汉日空间表达方式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起点 表达方式 汉日对比 对应关系 日语 汉语介词 对比研究 场所 处所宾语 格助词
【摘要】:本文从对比研究的角度考察了日语和汉语关于移动起点的表达方式。日语的场所格助词“から”和“を”都可以引进移动的起点,但前者强调移动离开的场所,后者则着眼于移动的连续性,因此“を”可以进一步用于表达抽象性移动。汉语介词“从”和处所宾语结构也可表达移动的起点,但是两种结构中名词的性质不同,句式语义也有差异。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汉语和日语在表达移动起点时的对应关系,并分析了对应范围内的例外现象。
【作者单位】: 筑波大学
【关键词】: 移动起点 表达方式 汉日对比 对应关系 日语 汉语介词 对比研究 场所 处所宾语 格助词
【分类号】:H36
【正文快照】: ~~谈移动的起点——汉日空间表达方式对比研究@徐靖$筑波大学!■305-0005日本国茨城wつくば市天久保2-1-1追越宿舍13-203本文从对比研究的角度考察了日语和汉语关于移动起点的表达方式。日语的场所格助词“から”和“を”都可以引进移动的起点,但前者强调移动离开的场所,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5 徐志红;话说“就是”和“就是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张云扬;科技论文中的自述省主语句及其句式变换[J];编辑学报;1996年01期
8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陶伏平;“谁”非疑问用法分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刘道锋;“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昝红英;张坤丽;柴玉梅;俞士汶;;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谢钰;语法化和情态动词的完成形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科玛丽;现代汉语与僧伽罗语时态表达方式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成镇权;论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巢文涵;基于CFM的汉语小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gg ,高原;观察与写作训练杂谈——答读者来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2 吴承梅;翻译拾零[J];外语学刊;1980年04期
3 徐亮;“否定之否定”规律不能取消──读《反杜林论》札记[J];求是学刊;1980年04期
4 韩汉雄;汉语量词与英语表量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 孟元;英语杂谈[J];现代外语;1980年01期
6 秦秀白;英语的比喻[J];现代外语;1980年03期
7 金绍志;法汉语被动句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2期
8 刘焕辉;关于辞格分类的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9 刘家骥;文体浅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10 朱文俊;“美国会把英语断送掉吗?”——评述纽曼著《严格地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岛田启子;田洲纪子;炭谷みどり;龟田幸枝;坂井明美;;不同国度女性孕期应激反应的探讨——情感变化与应激反应激素的关系[A];第六届中日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文版)[C];1999年
2 刘光第;;英汉句法对比[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尹仙花;;日语中自发与可能的表达方式[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刘瑞玲;全京姬;;日英汉语词语表达法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杨敏;;试论日本人拒绝方式的委婉性[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盛林;;关于仿拟的文化反思[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8 聂焱;;得体性原则两题[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9 杨芳;;浅谈人体语言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10 尤志心;;从高考语文题谈语言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承孙 宫宇轩译自《走出焦虑》;怎样建立自信[N];健康报;2000年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杨放如;新婚的失落[N];健康报;2000年
3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唐登华;有情绪,找个方式表达[N];辽宁日报;2000年
4 晨曦;交谈艺术[N];人民日报;2000年
5 王华兰;学术著作能否通俗化[N];新闻出版报;2000年
6 李大星;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重大收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陈淳义;关注两岸语言差异 促进两岸语言融合[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记者 李蔚;百文重组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N];中国证券报;2001年
9 朱小蔓(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哲学表达方式[N];光明日报;2001年
10 卢晓辉;关爱灵魂[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再林;基于图形理解的建筑工程量信息获取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陈田;基于虚拟原型的机械产品网络化快速开发原理与实施方法及其在水泵CAD系统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1年
3 岳小莉;基于多粒度的产品信息获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张严辞;基于图象的实时漫游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3年
5 王丽梅;《庄子》内篇思想与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孙红颖;来源于人树突状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的两个新分子CRL2和CLM的克隆与功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8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9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赵俊波;中晚唐赋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苏乔;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杜新天;汉语间接表达的主要类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邹伟康;计算机软件版保护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4 李丽;UML的研究及其软件需求分析实现[D];中国农业大学;2001年
5 熊琳;中国传统沿水建筑形态初探[D];湖南大学;2001年
6 倪雅菁;反语的英汉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7 秦莉娜;从语用学角度看日语请求表达方式[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李巧兰;间接言语现象新探:跨文化交际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裴由福;试论法律英语文献的修辞[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10 李昱姝;生命的燃烧[D];郑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95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lxszy/89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