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小语种论文 >

汉语“给”与泰语“(?)”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4 19:08
【摘要】:本文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词性、语义、句法功能三个方面对汉语“给”和泰语“(?)”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给”和“(?)”有很多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别。 二者的相同之处有:“给”和“(?)”都是表示“给予义”的动词;“给”和“(?)”都可以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服务对象;“给”可以作助词,“(?)”在泰语中也可以作为状语标志的结构助词使用。“给”和“(?)”作为动词使用时,都是及物动词,并且都可以接双宾语;二者都有连动、兼语结构;二者都可以用在祈使句中。 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性不完全对等:“给”从动词虚化为介词和助词,语法化过程清晰明显;而“(?)”兼属多类词性,除了及物动词外,它还可以是介词、趋向动词、结构助词,甚至可以当连词使用。二是语义不完全对等:动词“给”没有“提供义”、“提出义”、“出示义”和“吩咐义”;三是句法功能不完全对等:“给”的四个常用句型与“(?)”的相关句型不是一对应的关系,二者构成兼语结构和双宾结构时的情况不一样;“给我”可以用在祈使句中,加强语气,“(?)”可以用在表示祝福或提出某种要求的句子里,二者用法各有特点。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对泰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以及汉泰双语词典的编纂提供一些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146;H4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国光;动词“给”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发展[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2 黄丽敏;陈加松;;简析现代汉语“给”字句中的“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晋家泉;简论“给”字型兼语句[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4 邓丽娜;厉芹;;泰语与汉语的同异性与对泰汉语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周长银;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0年03期

6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7 海柳文;“给”的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8 赵益贵;论兼语的特征及兼语式结构之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沈本秋;“给”字句及其英语同类句式的语义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10 王凤敏;包含“给”的四种相关句式比较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成镇权;论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德全;论现代汉语兼语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3 蒋晓玲;“给”字句在篇章中的使用考察[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永;留学生介词“给”偏误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王芳;汉语“很”和泰语“(?)”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周颖;汉语常用介词“给”、“跟”、“对”、“向”、“为”的研究及其教学[D];新疆大学;2009年

7 陶婵;“给”表处置、被动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8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678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a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