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汉比较范畴表达对比
发布时间:2020-09-30 18:03
比较范畴是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的句法语义范畴。但是,比较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又呈现差别。揭示语言间比较范畴表达形式的共性和个性,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朝汉比较范畴表达类型差异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考察,并以对比研究为基础,对朝鲜族学生汉语各类比较表达形式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 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概况。同时界定了比较句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朝汉比较范畴的表达形式。 第二章:主要对朝汉差比句进行了对比考察。主要围绕比较项、比较标记、比较结果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的异同展开了讨论。朝鲜语中,比较项的顺序相对自由,汉语严格遵循比较主体在前,比较客体在后的顺序;朝汉比较客体均可省略,但具体条件有差别。朝汉差比表达主要以语法手段为主,但也可以使用词汇手段。比较而言,汉语的表达手段和形式更为丰富多样,这就使对应关系错综复杂化。比较结果的表达,朝鲜语比汉语宽松,一些带有相对义的体词可以用来表示比较结果,汉语则受严格的限制。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朝汉平比句表达形式的异同。平比分为等同平比和近似平比。朝汉等同平比的手段和表达形式基本平行,近似平比的差别较大。 第四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比较句的否定形式进行了对比考察。汉语的否定形式比朝鲜语多,因此,呈现交叉对应关系。 第五章: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朝鲜族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统计、分类,并分析了致误的原因。 最后为结语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指出了论文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内容。
【学位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H5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4 比较范畴的研究综述
1.4.1 朝鲜语比较范畴研究
1.4.2 汉语比较范畴研究
1.4.3 对比研究与习得偏误分析
第二章 朝汉差比句对比
2.1 比较项
2.1.1 比较项的句法特点
2.1.2 比较项的顺序
2.1.3 比较项的的省略
2.2 比较标记的语法化
2.3 "胜过"
2.3.1 "(?)"句与"比"字句
2.3.2 表"胜过"的其他手段
2.4 "极比"
2.4.1 "(?)+A/V"和"最+A/V"
2.4.2 表达"极比"的"(?)"句和"比"字句
2.5 "倚变"
2.5.1 " …(?)…"与"越…越…"
2.5.2 "(?)"与"越来越"
2.5.3 "一N比一N"
2.6 比较结果
2.6.1 形容词性成分充当比较结果
2.6.2 动词性成分充当比较结果
2.6.3 名词性成分充当比较结果
2.7 差比句的副词
2.7.1 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
2.7.2 "(?)"和"更(还)"
第三章 朝汉平比句对比
3.1 "等同"平比句
3.1.1 "X(?)Y(?)"与"跟/和Y一样"
3.1.2 "X(?)Y(?)Z"与"X和Y一样/一样的Z"
3.2 "近似"平比句
3.2.1 "(?)"句和"有"字句
3.2.2 "这么/那么"的使用和省略
3.2.3 "(?)/有"字句与"(?)/像"字句的差别
第四章 朝汉比较句的否定对比
4.1 朝汉否定方式
4.1.1 朝鲜语的否定
4.1.2 汉语的否定
4.2 差比的否定
4.2.1 "胜过"的否定
4.2.2 "极比"的否定
4.3 平比的否定
4.3.1 "等同"的否定
4.3.2 "近似"的否定
第五章 朝鲜族学生比较句习得偏误分析
5.1 调查对象、测试语料及研究方法
5.1.1 调查对象
5.1.2 测试语料和研究方法
5.2 教材中比较句出现次数
5.3 比较句的偏误分析
5.3.1 差比句的偏误分析
5.3.2 平比句的偏误分析
5.3.3 比较句否定形式的偏误分析
5.4 结论
5.4.1 测试结果总结
5.4.2 偏误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本文编号:2831179
【学位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H5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4 比较范畴的研究综述
1.4.1 朝鲜语比较范畴研究
1.4.2 汉语比较范畴研究
1.4.3 对比研究与习得偏误分析
第二章 朝汉差比句对比
2.1 比较项
2.1.1 比较项的句法特点
2.1.2 比较项的顺序
2.1.3 比较项的的省略
2.2 比较标记的语法化
2.3 "胜过"
2.3.1 "(?)"句与"比"字句
2.3.2 表"胜过"的其他手段
2.4 "极比"
2.4.1 "(?)+A/V"和"最+A/V"
2.4.2 表达"极比"的"(?)"句和"比"字句
2.5 "倚变"
2.5.1 " …(?)…"与"越…越…"
2.5.2 "(?)"与"越来越"
2.5.3 "一N比一N"
2.6 比较结果
2.6.1 形容词性成分充当比较结果
2.6.2 动词性成分充当比较结果
2.6.3 名词性成分充当比较结果
2.7 差比句的副词
2.7.1 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
2.7.2 "(?)"和"更(还)"
第三章 朝汉平比句对比
3.1 "等同"平比句
3.1.1 "X(?)Y(?)"与"跟/和Y一样"
3.1.2 "X(?)Y(?)Z"与"X和Y一样/一样的Z"
3.2 "近似"平比句
3.2.1 "(?)"句和"有"字句
3.2.2 "这么/那么"的使用和省略
3.2.3 "(?)/有"字句与"(?)/像"字句的差别
第四章 朝汉比较句的否定对比
4.1 朝汉否定方式
4.1.1 朝鲜语的否定
4.1.2 汉语的否定
4.2 差比的否定
4.2.1 "胜过"的否定
4.2.2 "极比"的否定
4.3 平比的否定
4.3.1 "等同"的否定
4.3.2 "近似"的否定
第五章 朝鲜族学生比较句习得偏误分析
5.1 调查对象、测试语料及研究方法
5.1.1 调查对象
5.1.2 测试语料和研究方法
5.2 教材中比较句出现次数
5.3 比较句的偏误分析
5.3.1 差比句的偏误分析
5.3.2 平比句的偏误分析
5.3.3 比较句否定形式的偏误分析
5.4 结论
5.4.1 测试结果总结
5.4.2 偏误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艳红;;差比标记来源的类型学分析[J];民族语文;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凤民;汉藏语系语言差比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岳欣;韩·中差比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2 潘丽萍;日汉差比表现的对照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3 全珍英;汉语“比”字句与韩语相关句式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朴春姬;汉语等比句式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冯瑶;初中级水平留学生习得汉语比较句语法项目的发展过程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努尔比亚·木合坦;汉维比较句对比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31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zhichangyingyu/283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