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文艺期刊 >

翻译文学期刊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23 06:33

  本文关键词:翻译文学期刊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文学期刊 新时期文学创作 关系 影响


【摘要】:本文从我国翻译文学期刊的发展及其译介活动与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内在关系分析入手,采用引用、例证等方法,从译介主体、译介手段、译介客体、(内容、重点、特点及译介作用)等方面,历史辩证地论证了我国翻译文学期刊对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
【关键词】翻译文学期刊 新时期文学创作 关系 影响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2010HGXJ0934;2010HGXJ0156) 2011年安徽省社科联课题(B2011008) 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2B37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中国文化史上迄今为止共有四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学翻译,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第四次翻译高潮,而这一次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玲;;近代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2 袁丽梅;;徘徊于意识形态与艺术追求之间——80年代外国文学期刊译介活动特点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张晓芸;;“垮掉派”文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杨爱莲;孙会军;;新时期外国文学期刊对英美文学的译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骆贤凤;;论翻译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名作欣赏;2006年24期

6 王忠祥,杜娟;《外国文学研究》与莎士比亚情结——兼及中国莎士比亚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7 周钦;;同样的主题 不同的变奏——从米利亚斯看西班牙当代小说的转型[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6期

8 陈增荣;;荒诞派戏剧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传播[J];戏剧文学;2010年05期

9 钱爱兵;;我国外国文学期刊引用网络分析——基于CSSCI(2003-2007年度)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高玉;;重审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性质和地位[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卢志君;;文学作品名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吴央波;;从多元系统角度看“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芳佳;张景华;;从译者主体性看多元系统论的局限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赵春菊;;红与黑——透过两个典型意象看《麦克白》中的精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王丹凤;;浅议多元系统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史默琳;;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策略的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徐修鸿;;中国翻译传统研究——以中国翻译史上三次翻译高潮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吕玉勇;;试论归化异化研究重心的转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春翎;;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清末闽籍翻译家严复、林纾译作探析其解释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忠祥;;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雅蜜;赵琳娜;;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7 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章艳;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及译者的应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李艳梅;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澜潇;从伪译研究视角解读《第三只眼睛看中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肖光亮;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陶渊明诗歌英译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淑芳;从语用对等角度研究圣经习语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何惠琴;目的论视角下的《西游记》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晓芳;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看《简·爱》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和女性身份[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伟卓;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正瑶;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谢道挺;功能主义视角下四部英文版《孙子兵法》译者主体性解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桂萍;《水浒传》绰号英译的对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杜华卿;西方译论沿革对中国译学的影响探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亦军;荒诞派戏剧与宗教的情结[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赵一凡;“垮掉的一代”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1981年03期

3 冉东平;评尤奈斯库的《阿麦迪或脱身术》[J];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01期

4 何成洲;贝克特的“元戏剧”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3期

5 于建华;;论《收藏家》的对话性艺术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6 宁殿弼;论荒诞型探索戏剧[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李陀;道不自器 与之圆方[J];读书;1998年06期

8 ;读者来信选登[J];外国文学;1981年03期

9 武跃速;;存在意义上的焦虑:论尤奈斯库的戏剧[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4期

10 田旭修;论荒诞剧的变形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杏春;论《史记》与民间文学的关系[J];山东电大学报;2001年02期

2 左东岭;论台阁体与仁、宣士风之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3 张思齐;宋人对诗歌中义理成分的探索与《周易》的关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陈东林;从宋江与李逵的关系看《水浒》主题思想的表现及其矛盾性[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符有明;新中国作家与读者几种关系的描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6 洪满;解析以禅喻诗与妙悟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S1期

7 刘锋平;非自然含义的园田,实为胸中的桃花源──陶渊明与园田关系探新[J];九江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8 向琢之,李坤栋,戴伟;论诗理[J];重庆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9 曹建国,张玖青;先秦《诗》本与今传《诗经》文本的关系考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梁凤莲;历史戏剧与戏剧历史[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洁;;卞之琳的翻译和诗歌创作[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晓峰;叶燮《原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王亚民;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李彬;战争背景下东北沦陷区文学与外来文学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徐雪辉;元杂剧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乌云毕力格;论《苏布喜地》及其对蒙古箴言诗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林林;鲁迅与魏晋南北朝小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杜亮梅;鲁迅与先秦神话传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3 占如默;韦应物交游与其诗歌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龚恒利;龚自珍诗歌与佛学思想[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5 都本洪;当代文学的生成:新闻媒体的发展与新闻性文学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6 佟梅荣;《江格尔》产生不同版本的原因与不同版本之间的关系及传播特点的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吴华峰;姜夔的诗学思想与诗词创作之关系[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章露红;论艾伟小说的叙事张力[D];浙江大学;2009年

9 肖开莲;传统的“现存”:从性灵诗学到五四新诗[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林博光;鲁迅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03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903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7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