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类视角下的英语学术书评态度潜势研究
本文选题:英语学术书评 + 语类研究 ; 参考:《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学术书评是评论者对自己所熟知的相关领域内学术作品的批评性评价,其目的是介绍和评价某一作品或作品系列,英语学术书评正在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语类和社会实践。学术书评通过对学术作品公开地衡其是非,促进学术思想和成果的交流和传播,推动学术进步,但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英语学术书评的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英语学术书评具有其独特的语类特点,要求书评作者从人际意义的角度作更周全细致的考虑,从而提高书评的说服力。其中的评价资源,尤其是态度资源,非常丰富,书评语篇的评价策略颇值得研究。本文以语类分析理论和评价理论为框架,全面系统地探讨英语学术书评语篇的语类结构及其态度潜势以及语类结构各个部分的态度资源分布。 本文从Journal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等六家国际权威期刊上2008-2009年发表的英语学术书评中随机选取25篇作为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英语学术书评的语类结构及其态度潜势,并且探讨了该研究对英语学术书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启示。 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英语学术书评的语类结构。在探讨英语学术书评的交际目的和语境构型的基础上,本文发现英语学术书评语类由9个成分构成:书评题目;书籍信息;宏观介绍书籍;概括章节内容;突出书籍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概括评价;参考文献;书评作者信息。基于Hasan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本文接着探讨了英语学术书评的语类结构潜势。其中,书籍信息,宏观介绍书籍,概括章节内容,概括评价和书评者信息为必要成分;突出书籍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和参考文献为可选成分。各成分按照具体的情景和交际目的以特定的顺序出现。概括章节内容,突出书籍的优点和指出不足之处三个成分之间顺序可变换,并且可多次重复出现。另外,参考文献和书评者信息之间顺序也不固定。 其次,在Martin的评价理论框架下,本文进一步从微观角度研究了英语学术书评的态度潜势,首先探讨了各种态度资源在整个英语学术书评语类中的分布规律、表达模式和运用频率,发现书评作者倾向于表达鉴赏态度,而不是更具个人化的情感和判断,并且在鉴赏子系统下更偏爱表达对书籍价值的态度;其次,书评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级差资源,包括对显性态度的调整和调整非态度意义资源,从而引发态度。其中,利用级差资源引发态度是书评作者运用级差资源的主要目的,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不管是对显性态度的调整还是引发态度,普遍采用级差上调的策略;另外,英语学术书评作者主要表达对书籍的正面态度,对正面态度的显性和隐性表达没有明显的偏爱,而负面态度极少采用,并且常常以间接的方式出现。接着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英语学术书评各个语类成分的态度资源特点,发现各个语类成分之间呈现出对各种态度资源不同程度的偏爱,三种态度资源及其表达模式在不同语类成分之间呈现韵律般的分布特点。 态度资源在语篇中的分布特点和频率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英语学术书评独特的语类特点,这些特点表明书评作者在对书籍进行评价时如何达到既有说服力,又使书评具有客观性的双重要求。在所有语篇中,书评作者主要表达对书籍的鉴赏态度以及频繁地利用级差资源来间接地引发态度,反映了英语学术书评作者利用客观资源表达主观思想的特点。 最后,文章提出了本研究对教学的启示。作者得出的语类结构潜势模型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英语学术书评语类的结构;在微观上,本研究对语篇中评价立场的解读为教师辅导学生在撰写英语学术书评时策略性地运用评价资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总的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英语学术书评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Abstract]:The academic review i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academic works in the relevant fields well known to them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and evaluate a series of works or works , which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language and social practice .
In this paper , 25 papers a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six international authoritative journals , such as the Journal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English , which are published in 2008 - 2009 , and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he attitude potential of the English academic book ,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English academic books is discussed .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English academic book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communicative aim and the context configuration of the English academic book ,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evaluation language of English academic book consists of nine components : the title of the book ;
book information ;
macro introduction of books ;
summarizing the contents of the chapter ;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the book ;
Point out the shortcomings ;
To sum up the evaluation ;
References ;
On the basis of Hasan ' s potential theory of language structure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of discourse structure in English academic review , including book information , macro introduction , general chapter , general evalu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reviewer as necessary components .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of the book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hortcomings and references are optional . Each component appears in a specific order according to specific situational and communicative purposes . It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the chapter , highlights the advantages of the book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order between the three components can be transformed , and can be repeated multiple times . In addition , the order between the reference and the reviewer information is not fixed .
Secondly ,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artin ' s evaluation theory ,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the attitude potential of the English academic book from the micro - angle , first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law , expression pattern and application frequency of various attitude resources in the whole English academic book , and finds that the author tends to express appreciation attitude , not more personalized emotion and judgment , and prefers to express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value of the book under the appreciation subsystem ;
Secondly , the author uses a lot of level difference resources , including the adjustment of dominant attitude and the adjustment of non - attitude meaning resources , so as to arouse the attitude .
In addition , the author mainly expresses th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books , has no obvious preference for the dominant and recessive expression of the positive attitude , and the negative attitude is seldom used and often appears in an indirect way .
In all the discourse , the author mainly expresses the appreciation attitude to the books and the frequent use of the level difference resources to arouse the attitude indirectly , which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hor ' s subjective thought of using objective resources .
Finally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potential model of language structure helps students to grasp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academic books from the macro level ;
At the micro level , the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in the discourse provides some help for the teachers to use the evaluation resources strategically in the writing of the English academic review . Generally speaking , it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writing level for the English academic review .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秋荣;谈谈英汉字词对应[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2 赵永新;汉英被动结构的比较[J];外语教学;1983年02期
3 陆丽贞;法语和英语派生词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1987年01期
4 伍璇;略谈英语夸张的表达方式[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Z1期
5 姜兵;谈对《双向式英语》的看法及实际应用体会[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5期
6 钟成芳;刘学功;;英语中表示“吃”的动词[J];英语知识;1992年09期
7 张爱玲;英语中的填空词及其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8 李华田;;怎样判别名词前置修饰语的限制性和非限制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9 榕培;;说文解字话英语[J];英语知识;1993年04期
10 榕培;;说文解字话英语[J];英语知识;199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2 曹公卫;;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英语[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3 张霞;;用英语教英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4 徐彩丽;;PEP 3 英语Unit 3 My friends第一课时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邢娣凤;姜波;;“画、唱、演”——构建英语艺术教学的新模式[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6 王琛;;简析英语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袁春艳;;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Model 4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王萍;;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Michael Toolan;;全球语境下英语法律术语所面临的问题(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10 胡晓敏;;谈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刚强;英语“教书匠”何以断层?[N];文汇报;2003年
2 河南省商水二高 范慧蒲;怎样使学生学好英语[N];学知报;2011年
3 柳坚;轻松英语网上行[N];电脑报;2004年
4 李嘉全;英语强势与汉语落寞是谁的悲哀?[N];贵州政协报;2005年
5 周小月;王书志:农民们的英语老师[N];黑龙江日报;2004年
6 临夏市职教中心 益得华;英语教学探究[N];甘肃日报;2009年
7 王凡;单语教育难以适应国际化,日本兴起英语热[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张知松;高位嫁接,让山区教师驶上高速路[N];福建日报;2009年
9 周晋瑜;时代的呼唤 教育的需求[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婺源县天佑中学 俞降仙;如何做好英语课前准备[N];上饶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宁;基于语料库的中、英、美网站英语旅游文本中的评价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王湘云;英语作为外语磨蚀模式与原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李小坤;英语学位论文的语类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王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医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吴海波;英语V-Prt构式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陆军;中国学习者英语型式构成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勤;标记与英语主题句习得[D];复旦大学;2012年
8 辛志英;人际投射小句的语篇行为特征[D];厦门大学;2009年
9 梁伟;语言网络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蕴峰;中国学生对英语被动结构的习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晶晶;英语学术书评中态度意义的评价性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秀全;中国学生的英语自我概念与英语课堂焦虑的关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3 李倩;高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晓彬;当前我国小学英语课外作业设计的合理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辉琴;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实践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黎畅;英语智力谜语修辞解读中的隐喻认知[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喻超;英语脑筋急转弯的概念整合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娜;《牛津英语》和《新世纪英语》教材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姚文华;航海气象英语中表示风的词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10 张海鹏;英语技能训练系统典型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3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177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