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试论中华民族文化视角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16-09-09 07:17

  论文摘要 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重视人民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重视人民精神世界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重视文化所承担的社会使命,用中华民族文化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文化的综合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文化路径,这表现在:选择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必须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托中华民族文化。

  论文关键词 文化路径 中国梦 中华民族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这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理解中国梦,对于我们探索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脉络,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落脚点

  中国梦不是守株待兔式的空想,也不是空中楼阁式的幻想。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有着深远的意蕴和丰富的内涵。中国梦基本内涵的三个层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它既揭示了中国梦对国家、民族、人民的重大意义,又展示了中国梦在国家、民族、人民层面的价值目标。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也意味着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和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美满、和谐文明的新生活。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三个中国梦的内涵特征不是彼此分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点就是实现人民幸福。马克思在《资本论》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实现人的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为人民造福,实现人民幸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落脚点。
  首先,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国家富强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富强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幸福。其次,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民族振兴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目标,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为人民幸福打下了重要基础。最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付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改革发展的成果要让全体人民群众所共享。因此,只有人民群众过上了有尊严、有保障的幸福生活,实现中国梦才有真正的意义。

  二、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梦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小康社会的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近些年来,人民的幸福感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有明显的提高。有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人二十年间的生活满意度呈现下滑趋势,幸福感降低,与中国经济发展形成反差。现代化发展普遍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却没能提升精神方面的层次和境界,出现了理想的缺失与精神上的浮躁。市场化浪潮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物质充裕,也带来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不只发生在中国,是全球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社会危机。自工业革命以降,全世界开启了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出现了深刻变化,引发了内在性紧张,其核心是人与人的关系紧张。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信仰迷茫和精神焦虑成为现代化的伴生物,尼采“上帝已死”的理念在当代得到印证。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也发生在当代中国。
  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学者,都非常注重用文化解决现代社会的功能性失调问题。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认为,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也认为,文化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英国现代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里所指的“独特思维方法”实质就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之中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国近代学者梁漱溟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中起最后决定作用的根本力量。毫无疑问,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悠久的文明进程中,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既为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可靠的精神保证,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重视人民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重视人民精神世界的需要,解决现代人心灵深处存在的问题。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社会问题起于文化失调,所谓文化失调,就是说任何文化都有它的特殊的结构模式,新的文化特质引入之后,不能配合原有的模式中,于是发生了失调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资源。要解决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现代病”,我们必须要运用文化的力量,实现精神的重建和社会的整合。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标识,更是人类心灵深处的最后归宿。因此,我们要注重文化承担的历史使命,用中华民族文化夯实中国梦的基础。



  三、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综合体,也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有什么特点呢?
  从内在层面来讲,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多元一体特点的文化。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中华民族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显著标志,也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从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文化是在政治一体的基础上,将多元性的文化要素逐渐整合成了具有一体性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各民族独特灿烂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个源流。中华民族文化一体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经过数千年历史的发展,从不同地区的文化逐渐整合汇聚,形成了有机的文化整体。
  第二,在长期的文化交互中,中华各民族文化呈现一体化和同质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传统。
  第三,中华民族文化是最基本的文化认同,也是中华民族最高层次的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有双重文化认同,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和本地区文化,也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其中,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更强。
  第四,中华各民族选择汉语作为族际交往的语言和文字,使得文化的整合成为可能。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在历史中汇集成一体的,而这一体也是构筑在多元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基于多元一体的特点,中华民族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各民族的精神内核中,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最有力的纽带。
  从外在层面来讲,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梁漱溟曾言:“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对异质文明的吸纳和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历史上,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也都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融汇通时期,中华民族文化以海纳百川、不辞细土的博大胸怀,不断学习和吸收吸纳与世界其他文化优秀成果,从而不断自我创造,使中华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四、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路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选择正确路径,这“三个必须”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路径,用文化助力中国梦无疑是正确选择。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对中国梦的实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路径必须要依靠中华民族文化。
  (一)选择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中华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与这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有着直接的关系,起关键性作用。中国道路来之不易,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的斗争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十八大指出,中国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要选择自己的道路,这是一条必由之路。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模式,这条道路的选择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的客观反映,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基础。因此,走中国道路,必须紧紧依靠中华民族文化,坚定道路选择的文化自信。
  (二)弘扬中国精神必须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文明的道路上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文化,更需要精神文化。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要弘扬中国精神,必须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内核融入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中,让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光辉。
  (三)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托中华民族文化
  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民族骨肉同胞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成的力量。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只有把中华民族每一个人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让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源泉,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血脉相依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明显的标识。要凝聚中国力量,就必须依托中华民族文化,让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变成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力量。



本文编号:111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111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9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