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信息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6-06-27 21:26
论文摘要 随着,超越信息碎片化,克服不利影响,保持自身前进方向,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论文关键词 信息碎片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价值观逐步呈现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碎片化应运而生,其发展态势在自媒体的刺激下得到进一步扩展并波及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片净土。当前,分析信息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研究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如何克服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 信息碎片化的成因与表现
(一)信息碎片化的成因
“碎片化”源于英文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碎状, 此概念最早被应用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理解也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其中不乏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价值向学生个体自我认同的思想转换更为复杂。
其次,随着信息碎片化传播在高校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高校,学生的自主意识、个体思想得到进一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无疑会大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变化。与此相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更为艰巨,不仅要培养人,还肩负着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两者相互交融在一起,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 信息碎片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层化
信息碎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在表达上简短,精炼,富有生活气息,使人产生一种短暂的、偶然的感受,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这种感性且生活化的语言形式对大学生来说,这种“碎片化”的语言,与传统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但是在这种生活化的碎片化背景中,容易 造成大学生阅读浅层化的现象。大学生只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而不求深层阅读和思考,极易患上惰性思维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时事政策等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因而内容较为枯燥,晦涩,较之碎片化的内容在传播过程就失去了先天的优势。因为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传播过程的完成离不开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这四个要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其所要传播的信息,大学生群体就是其受众,信息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势必影响到传播效果,从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不利影响。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息碎片化的应对策略
信息碎片化传播作为当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消极的“去碎片化”,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姿态接受和融入它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融入信息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可扭转。面对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和信息碎片化大力兴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守传统,必须与时俱进地融入信息碎片化。当然,融入的前提是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立场。只有融入信息碎片化,才能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最新的思想变化,利用自媒体等合适的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要理性驾驭信息碎片化传播的特点,逐步占领阵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净化信息碎片化
传播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较为完整的传播生态系统已逐步形成。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多元价值观的涌入、信息碎片化的传播,传播生态系统变得更为复杂。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的创造物的异化“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因此,净化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环境首先应当从改变人开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化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大学生更是要以身作则,主动揭发网络谣言,抵制不良的网络信息,甄别信息的真伪,坚持与尊重信息真实性的原则。与此同时,也要把握使用自媒体的度,切勿沦为自媒体的奴隶。
(三)超越信息碎片化
虽然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趋势愈演愈烈,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依附于信息碎片化,失去其本身的原则与立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自身的规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理性驾驭信息碎片化这一载体,有效控制信息碎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实现自身的教育目的。
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站在社会发展的层面上理性规划,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使命,弘扬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社会价值。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局限于现在而是放眼未来;以务实的态度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保持自己前进的正确方向。
本文编号:62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624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