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拓展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4 08:14
论文摘要 我国的高校教育对学生智商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层面,在情绪智商的研究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情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很多关于情商教育和情商管理的学术性研究成果,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关于大学生情商提升的课程。但是,我国大学生的情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强烈、抗挫折能力较差;智商较高、接受能力强,,社会适应力缺乏;好奇心重、个性张扬,自控力不强;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团队意识薄弱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情商现状的分析,点出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关于情商教育的不足,进而结合教育的具体实践,提出强化高校情商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情商培育的具体措施,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顺利帮助他们成功成才。
论文关键词 情商 情商培养 情商教育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几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J.Mayer和P.Salovey秉承“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所提出来,主要指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意志和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在某行业或领域取得成功,智力水平是最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现实事例明确地告诉我们,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的成才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会超越智力因素。情商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要素:即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理解别人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我国大学生作为一群智力水平较高的群体,又处在自己能力提高和性格完善的重要时期,情商的培养与学生成功成才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于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内高校进行的一些情商水平测试以及心理健康测试问卷中,暴露出一部分大学生情商水平较低的现状。一方面是高校情商教育的匮乏、大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情商水平和情商能力越来越多地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重视,成为他们成才与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矛盾的存在也要求我们高校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研究中增强对情商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情商水平。
一、当代大学生的情商现状
欠缺独立的自我管理能力。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父母就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习惯性地做事情。进入大学以后,较为宽松的校园环境和相对自由的自我管理模式,导致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不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希望通过别人的帮助来管理自己。
协调合作和配合能力差。自从一个作家发表《中国的小皇帝》一文后,“小皇帝”一词就成为了中国独生子女的新兴代名词。这些“小皇帝”自小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别人听自己的,而不习惯去听别人的。进入大学后,表现为不配合辅导员和班干部的工作,处处张扬自己的个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我行我素”的作风,协调合作和配合能力差。据调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选取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具有团队协作合作意识,因此,在校园中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心理承受能力差。最近几年,高校中学生自杀和他杀事件接连发生,有些人就会产生疑惑,大学生正处于充满青春和朝气的年纪,又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舍弃自己多彩的生命而轻生呢?据国家教育司201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自尊心极强,一旦在学习生活方面落后,极易产生不良情绪,经过日积月累,再加上缺乏应有的调节机制,超过心理承受底限就会产生一些极端行为。
自信心相对缺乏。自信心是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客观评价。它是促使人们实现理想的内在推动力,也是一个人顺利实现自身价值所具备的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品质。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育才过程中,一直奉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理念。父母自身没有实现的理想,就希望在孩子身上帮他们得到实现。从小就对孩子施加各种压力。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再加上有些父母忽视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使得很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缺乏良好的习惯。据社会学专家调查发现:我们90%的行为是出自于习惯的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绝大程度上都是习惯。大学生努力奋斗学习,为的就是在走入社会的那一天能获取自己的成功。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良好的习惯,而现实情况却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缺少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一方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却是种种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大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交友习惯、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
二、对大学生进行情商培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中的高智商人群,同时又处在自己人生中性格完善和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期,情商教育与学生成功成才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对于我国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对完善的人格和充分对自我情绪、情感的认知,这是情商教育的基本内容。而大学生情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情商问题,首先导致大学生个人内在的情绪不和谐,其次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最终导致进入社会后出现就业困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和开发,能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个人能力和自身人格得到完善的发展,对促进和谐校园、和谐集体的创建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进而推动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健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大学生性格完善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系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求职择业、性格完善等多种成长中出现的困惑。因此,我们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应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完善高校情商教育和培养机制,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成功成才。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才成功,顺利实现求职再择业。首先,情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早日成才。大学生渴望成功,也非常急切地想具备较强的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各种能力。每一个大学生都具备强烈的成才愿望,希望自己的综合素质能被社会所认可,而现今高校的情商教育在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内容是很有限,甚至说是缺失的。一方面是学生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却是相对滞后的高校情商教育现状,因此,推进高校的情商教育势在必行。在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如何进行职业选择,怎样尽快适应迥异于校园的竞争环境,都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恰恰就是情商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这个层面讲,加强情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成功成才。
三、加强大学生情商培育的途径选择
(一)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恰当进行自我定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讲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应用的过程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接受、自我肯定和自我呈现,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自卑或自负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都是因为不能正确的进行自我认知而产生的。在自我认知过程中,过高或过低对自己进行定位都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帮助并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定位是大学生情商培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综合素质拓展、就业能力讲座、社会实践等等。多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定位,在职业规划、实践参与中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
(二)普及大学生情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大学生情商水平
高校的教育应该重视并加大对学生情商课程的开设,将情商教育和情商管理课纳入学生必修课。并且在课程安排和授课内容上进行改革,使团队情商、心理健康、礼仪修养、自我认知、挫折耐受教育等相关课程进入情商课堂,完善情商教育内容体系。同时,高校也应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召开教师情商课程培训、课程研讨会等形式提升情商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教师转教育观念、不断提高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并喜欢情商管理的课程,使同学们真正在情商教育的课堂上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最终实现自我。
(三)在学生教育中引入适当的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能够承受失败的后果,具备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是情商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衡量因素,也是决定学生成才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大学生情商方面较低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心里抗挫折能力较弱,在面对学业竞争、人际矛盾、情商问题及一些意外情况时容易出现焦虑、恐慌甚至自杀等行为。因此,高校的情商教育课程应该增加情商素质理论学习内容,通过课堂谈论、实践演练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增强耐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使他们顺利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是情商教育的重要内容,过硬的心理素质是高情商的重要组成因素。因此,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必须综合多种教育形式、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师的作用,在课堂以及课下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高校应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增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开设专题团体辅导、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使大学生掌握较多的心理健康知识,锻炼出过硬的心理素质;二是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并不断完善其职能,在同学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得到帮助;三是各个院系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全院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特殊辅导。
本文编号:83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34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