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少年网络道德环境优化途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6-08-04 08:49
论文摘要 针对网络对青少年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兴利除弊,必须从内外两个层面入手,一是加快网络规范化管理,优化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社会、学校、家庭、自身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建、导、督、律”的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努力为青少年知行统一、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论文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道德环境 学校 家庭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本文根据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特点,从利和弊两个方面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知”与“行”的影响,为探讨当前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一、规范网络管理,做到德法兼治
(一)完善网络立法体制
互联网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是一个虚拟公共社会,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网民使用,它同样需要良好的公共秩序来维护。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仅靠道德的力量是有限的,还必须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做到德法兼治。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网络立法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网络法规体系,如美国制定了《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法》和《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澳大利亚实施了《广播与网上业务法》、新加坡颁发了《因特网运行准则》等。我国在互联网立法方面相当滞后,国务院于1996 年2 月1 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颁布了《关于互联网安全的规定》。从此相关法律陆续出台,可以有法可依的治理处罚一些网上违规、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地净化了网络环境。但是,目前看来网络的立法力度还不够,还有很多地方亟待修改和完善,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调研,尽快健全网络立法体制。
(二)加强网络信息监管
立法的同时,还要加强网络的监管,从技术角度控制和过滤违法与有害信息。政府要支持网络相关部门积极研发推广“反黑”、“反黄”等过滤软件,阻断一些有害信息的入侵。公安机关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对于一些非法网站及非法信息,发现一个打掉一个,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此外,一些建立局域网的单位和部门也要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各网络服务机构应健全机构监督机制,杜绝不良信息的制作、发布和传播。坚持“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一旦发现不良信息就要追查网络运营者和网站建设者的责任。还要建立一支由以电信、公安、安全等技术部门组成的网络“监督队”,及时清除有害信息,屏蔽反动的非法网站,保障传播信息的健康与安全。尤其是学校更要健全一套网络管理体制,安装信息过滤软件,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网站,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规范公共网络场所管理
未成年人进网吧是社会反映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根据我国未成年保护法相关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入网吧。虽经多次整顿,但仍有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中小网吧和乡镇农村的网吧却禁而未止,不仅给青少年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还给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公共网络营业场所的管理力度,建立严格规范的网吧监管机制,工商、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积极配合,对网吧进行清理整治,坚决取缔“黑网吧”,规范网吧的健康合法的发展。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精通网络、熟悉学生心理、具有说服能力的工作者组成的青少年网络管理的监督队,对青少年文明上网和网络管理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
二、发挥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学校层面
第一,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了正确的三观作指导,能使人的精神生活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同时,又能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一个人的人生目的越明确、人生态度越端正,精神境界和人格就会越高尚;对事物有较强辨别力,能够分辨网络信息中的是是非非;增强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不会被一些网络负面内容所侵蚀,不至于自己在网络中迷失方向。
第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络。课堂在教育教学中的主渠道,也是网络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一是开设一些关于网络基础知识的课程。网络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学校要承担教会青少年正确使用的网络的技术的任务;二是引导学生健康使用网络。教师在教育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明辨是非,哪些网络信息是健康的,哪些是不良的。通过课堂教育,让青少年懂得文明上网, 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 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需要道德规范进行约束, 网络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秩序;三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及时交流沟通相关的网络问题和真实上网情况,了解学生的网络心理和需求,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工作方法,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
第三,建立校园网站,加强网络的监管。大多学校都建有网站,但由于内容相对枯燥、说教色彩浓、形式死板陈旧、更新速度慢等往往很难引起学生浏览的兴趣。学校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发展需求建立网站,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与监控,是营造文明健康网络环境的根本保证。互联网是开放的环境,管理者要做好网络信息的把关者,,及时把一些不良的信息隔离在校园网之外。在学校,校园网成为学生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他们会就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中有些言论片面、极端,甚至反面,很容易引发青少年的不满情绪和过激行为,影响校园稳定。所以,学校在这方面必须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一旦遇到各种网络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反应、及时处理,化解舆情危机,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第四,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树立青少年的法制观。在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净化互联网的信息环境的同时,也要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法制、网络伦理的教育,端正他们上网的目的和心态,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可以利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教育。比如,高校在大一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以把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律的学习知识纳入其中,也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指导养成良好的道德自律习惯,自觉遵守网络公共环境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严格要求自我,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重任,树立青少年的道德观和法制观。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只是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一部分,不能替代全部的生活。如果过度沉迷网络,对网络产生依赖感后就是一件非常可怕而痛苦的事情。青少年本身自制力较差,需要学校积极引导和管理,加强课外活动,尽量减少学生在网络里的时间。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二课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各项体育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出去参加一些献爱心的公益活动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社会知识,又利于同学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有网络依赖的青少年及时疏导干预。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学习成绩差,不懂得与人交流,情感也变得冷淡麻木,人格形成受到极大影响。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网络心理学、心理卫生保健常识等讲座,使他们能够学会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及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同时,学校对那些有网络依赖的青少年及时疏导,通过干预让他们认识网络的不良影响,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
第七,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与“导”的作用。学校要组建一支网上辅导员队伍。在校园网中,他们可以担任论坛的版主,既可以监控网上信息,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网络问题。尤其对那些有过激言行或散布失实信息的学生,能跟踪其网络地址及时干预,对个别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发现有违反网上道德与法规的,要立刻上报学校进行严格处理。
(二)家庭层面
家庭承担着孩子早期教育,父母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具有日常性、权威性和感染性特点,在孩子成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的重要途径。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到孩子“三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自己既要做到与时俱进掌握网络技术,又不能过多过度地沉迷其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网络知识,共同处理在网络社会中遇到的问题,要经常提醒孩子合理分配使用网络的时间。家长还要配合学校给孩子推荐健康、文明、有意义的网站,监督他们上网浏览的内容。如果发现青少年浏览不健康内容网页、参与不文明网上活动时,要及时沟通,批评指正,从而达到科学、安全、文明的上网。此外,家长还要多给学生创造户外活动的机会,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结交朋友、感受社会,呼吸新鲜空间、贴近大自然,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社会知识,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之,对于网络,家庭要充分发挥“督”、“导”、“教”、“律”的作用。
三、加强青少年自律精神,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青少年不仅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网习惯,还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使用网络。第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用正确的“三观”指引人生道路,才能明确社会的责任,担当历史的使命;第二,青少年要利用好网络工具,帮助自己增长知识、开拓思维、开阔眼界,使网络成为学习的好帮手;第三,青少年进行健康文明地网络交往,可以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建立交友群,探讨一些人生问题及学习问题等;第四,加强自我管理,科学合理地安排上网时间。如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上网的时间;在同学中也可达成共识,互相监督,形成良性互动;第五,学会自我调适方法,用其他方法缓解心中的苦闷。有些青少年遇到一些烦恼和挫折后,喜欢寻找网络来进行排解,这样很容易依赖网络难以自拔,所以建议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调适方法来消除不良情绪,如宣泄法、转移法、自我安慰法等。
网络的广泛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其他新事物一样具有复杂性和正反两面性,需要理性的看待和科学的规范。网络作为青少年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渠道,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与监督,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知与行的积极作用,减少或消除它的消极影响。同时,还要引导青少年学会鉴别各类信息,防止出现由于认识不足而导致的行为偏差;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培养自律精神,在道德规范的要求下使用网络媒体。社会、学校、家庭、自身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建、导、督、律”的作用,努力为青少年知行统一、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本文编号:84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17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