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6-08-04 08:49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进一步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些对当代军人履行职能使命,树立报效国家的坚强斗志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部分官兵的报国情怀有所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军人带来了不利影响。作为一名军人,应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为国家无私奉献,夯实“报效国家”的思想基础,这是军人的优秀品质。同时,军人也要密切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备战观念,练就过硬打赢本领,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战斗,这是军人的基本素质。



  四、弘扬传统“责任担当”的人格精神有利于树立军人献身使命的职责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一切的核心,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格尊严和责任担当两方面,孔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之间人是最高贵的,当然,这种高贵其表现为人有不同于动物的道德觉悟能力,而这种道德觉悟即是通过人格尊严和责任担当为外在表现。对于人格尊严,即所谓的“自尊”,自古以来每个人对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容半点的被践踏,诸如:“不为五斗米折腰”,“士可杀不可辱”,“人穷志不穷”等等即是人格的强有力的捍卫,尊严的维护是传统中国人早已有的坚定信念。同时,责任担当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对其更是倍加重视,诸如:“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论述,铸就了历代中国人责任担当的人格精神。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加强对官兵献身使命的教育,树立军人献身使命的职责意识。军人的责任担当源于使命,军人与使命同生,与责任同在。履行使命是军队核心价值所在,军人只有在履行使命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军人要有迎难而上、壮士断腕的勇气;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军人更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失误面前敢于担责。军人要有坦荡的胸怀和气度,遇到问题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遇到失误不回避,任何时候都不能患得患失,畏缩不前。在是非面前勇于斗争。要坚持把党性原则放在首位,在规章制度面前铁面无私、敢于较真;在歪风邪气面前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五、弘扬传统“荣辱”精神有利于树立军人崇尚荣誉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荣辱观念是非常丰富的,古人将“知荣辱”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诸如:“人穷志不穷”,“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等名言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孔子在他的有关著作中指出,一个君子要实现永世受人称道、名垂千史,关键在于他崇尚何种荣誉的信念,孔子认为,不论你崇尚何种荣誉,“仁”和“义”是基本,并且“义”比重要高于“仁”,所谓的“义”指君子应当做到的道德义务,即是规范他们的行为标准。孟子对荣辱观念的见解相比孔子更加突出“仁”的作用,当然,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物对象与孔子不同有关,孟子所阐述的对象更偏向于封建君王,他指出,具备“仁”的君王则是荣,,相反不“仁”的则是辱,这既是他对封建君王执政的谏言,也是他的荣辱观的准则。
  孟子所谓的“仁”指的是君主仁政、爱民、亲民的执政之道,以撒爱于广大臣民、救助他们于苦难,想其所想、顺其所意,以为天下百姓服务,“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为崇高的荣誉,不“仁”即是剥削于民,悖其所意,置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身为君主的辱。然而,荀子对荣辱观念的见解却与孔子的相似,也是更注重“义”的标准,与之不同的是,他还提出了“利”的概念,因此可以推断出在荀子的荣辱而今里,应是以“义”为荣,以“利”为辱。
  军人向来视荣誉高于生命,“为国捐躯、虽死犹荣”是历代军人的不懈追求。传统文化的荣辱观念对中华民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荣誉的不懈追求,是历代军人永恒的价值追求。任何事物都有历史阶段性,荣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如今中国军人的荣辱观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新含义,它是在传统荣辱观基础上扬优弃弊的产物,它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要且明显。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荣辱”精神,有助于军人正确地处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帮助军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军人要把追求国家、军队的荣誉作为军人的最高荣誉,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提高“打赢”本领,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



本文编号:84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d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