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佛教基本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6-08-04 08:53
论文摘要 佛教思想博大精深,一般民众看不清它的真面目,本文从佛教最基础的思想入手,对佛教及其时代价值作了初步的分析,以此使人们对佛教有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
论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 佛教 因果律 基本思想 时代价值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在文化建设上离不开传统。正如他所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可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对中国传统影响最大的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所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儒、释、道三家的深入学习与研究。本文在此主要浅析一下释家的基本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一、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佛教建立的前提条件
第一,因果律是佛教的基石。佛教的整个大厦都建立在因果律的基础上。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和动物都是可以轮回的,根据自己所作所行所思的因,将来在未来社会享受其所结的果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们现在所受用的一切都和前面种的因有关,遇到合适的缘即条件成熟,它就会结果。基于因果律,所以佛教教育人们要守戒,通过戒律来管好自己的行动、语言和意识,一个念头、一句话、一种行动都是自己未来生活的因,因地不善,将来肯定结不善的果。 基于因果律,所以佛教主张布施,布施什么,自己将来得什么。由于果实总比种子大,所以所得比所布施的要大。但前提是布施时要乐于布施,而不是勉强布施,并且要如理如法地布施。基于因果律,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二,任何众生都有佛性。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告诉民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德性,所以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情众生即动物,还是无情众生即植物。他们可能现在还没有成佛,但是未来一定会成佛,所以要礼敬诸佛,对一切众生都要礼敬。从众生的角度,大家都是有希望的,只要把烦恼执著去掉,就会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从宏观的角度,不只是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与其他的众生也是平等的。所以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其他自然界的物众也要和谐相处,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佛不打妄语。佛经的内容深奥难懂,所描述的内容有时超出了人们经验的范围,看起来如同是神话传奇。如佛教里面经常谈到的佛与菩萨的千百亿化身,他们怎么化身的?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经验。再如对六道即天道、人道、畜牲道、鬼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的描述。只有人道和畜牲道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是对其他几道人们就很陌生了,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这有待科学的证明。佛陀在从事他的教育事业的时候,就知道他的学说很难让人接受,所以在佛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佛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尽管许多人不理解,没有经验过,但他说的就是世界的真相,因为佛不打妄语。妄语也是五戒之一。这是佛教建立的另一个柱石。
由于佛不打妄语,为了让后世的众生不至于走弯路,佛在灭寂时,留下遗言:未来的佛教徒要以佛为师,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佛虽走了,但他讲的经教还在,以佛陀所说的经教为师,以现存的《乾隆大藏经》最为权威。佛陀虽不在了,但他定的戒律还在,要以戒为师。修行不是一件轻松安逸的事情,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要坚持不懈,所以要以苦为师。
(二)佛教的目标
释迦牟尼佛在作太子时,出游四城门,分别见到了痛苦的病人、孤独的老人、死者的尸体和自由自在的出家修行人,他决心出家作修行人,找到脱离生老病死的解脱之法,使人们永远得到解脱,离苦得乐,成为真正自由快乐幸福的人。所以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成佛。佛是获得彻底解脱之人,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快乐、幸福和圆满的智慧。佛教的世俗的目标是:在现世,人们能心灵宁静,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悠然自得地生活,无论遇到什么都能快乐无忧地坦然面对。
要达到这些目标,针对不同的人,释迦牟尼佛观机斗教, 给他们介绍了不同的具体方法。但总的原则是想得到什么,就必须发自内心地让其他的众生也得到什么。例如自己想成佛,就必须发自内心地让天下所有的众生都成佛,并且自己必须为此而努力。想让自己在世俗里过上美满的生活,也必须发自内心地让其他众生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正暗合了儒教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欲人的主张。
(三)佛教处理事物的方法与结果
由于因果律是佛教大厦的基石,所以以佛教的观点在处理问题时,先考虑到处理事务的因,处理事务的动机有没有私心,有没有损害谁的利益等。所以有智慧地运用佛教教义来处理问题,最终的结果一般是最圆满的,没有后遗症。即使结果并不如大家所愿,若真有损害,也是损己利他。
以佛教的五戒十善为例。五戒十善其目的是规范人们的身、口、意,使人们不要种不善的因,以免将来得不好的果;这就是要与这个世界的一切众生结善缘,不结恶缘,将来就不会得恶果。佛教的持戒也很辩证,在特定的时候,为了恒顺众生,也要懂得开戒。
佛教处理问题的结果追求的是圆满。以布施为例: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即舍,舍什么得什么。放生属于无畏布施,如果放生放得如理如法,那么一则救了动物的命,不仅救了它的性命,还救了它的慧命,因为在放生时会有一系列的仪式,这些仪式就为动物种下了尽快成佛的种子。二则放生也符合天地之大道。天地具有好生之德,所以放生也符合天意。三则对放生人来说,由于放生的因将来会得长寿,健康,勇敢,富足,智慧等果报。从放生这一事例来看,这里没有输家,无论是被放生的动物,还是放生者,还是大自然界都是赢家。这就是佛教处理事情所追求的结果,大家都是赢家,一切都很圆满。
二、佛教的时代价值
(一)对个人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个人人格的健康成长。佛教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佛,佛其实质是指人格达到最圆满的人,相当于中国传统上的圣人,所以佛教的教义首先给人们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成佛,完成伟大人格的成长。针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这一人格的成长。所以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性,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实就是成佛的具体方法。
第二,有助于个人心理素质的提升。佛教中的因果律要求人们遇到不测时,从心理上要安心承受,不要抗拒。只所以会造成今天的局面,是因为前面肯定自己种了相应的因,因缘具足,条件成熟了,所以就结了这样的果。但佛教教义里虽然主张人们坦然在承受这样的果报,并不是说自己不做努力了,而是主张人们也要努力去改变局面,在改变局面的过程中要坚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守着戒律即规则去做。至于最终的结果,要一切顺其自然,安然接受。因为世界是变化的,一切都会过去。 此外佛教的利他精神,要求追求无我的主张,会增强人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心理学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般来说,一个私心很重的人比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原因是其心理抗压能力比较差。
第三,有助于个人幸福指数的提升。佛教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而不是由于外在世界的刺激或拥有了什么就快乐和幸福。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在成年人群中很少能见到。只有在几个月的孩子身上和儿童身上可以更明显地看到。作为几个月的孩子,只要没有疾病,没有饥饿,他就是一个快乐无忧,悠然自得的存在。佛教一面追求的是人们完成伟大人格的成长,一面是随着人格的成长,智慧的开发,人们精神世界的优化,发自内心的那种喜悦、宁静、安然、踏实等感觉被重新显现,重活在快乐无忧里。此外,由于种善因得善果,所以佛教对在家居士来说,还有一个世俗的目标,就是身心和谐,家庭和睦,学业有成,事业顺利……这样的善果当然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二)对社会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佛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自己要遵循清规戒律,与此同时要恒顺众生,善巧方便,不要强人所难。尽管佛教有众生平等的观点,但在具体的生活中,作为修行者要把每一个人都当成佛来礼敬对待,与任何人都要结善缘。在遇到一些不好的景象时,诸如被别人骂,冤枉时,也是由于自己前面一定种了相应不善的因,才有这样的果,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形,不要以牙还牙,自己安然承受就是。此外佛教还强调每一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积极承担自己的义务,主张布施,乐于助人,不见他人过等,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第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佛教里有许多的清规戒律,五戒十善是最基本的,在家出家都应遵循。佛教的戒律是建立在要守法的基础上的。所以作为佛教徒,要守法,在此基础上要遵循佛教的清规戒律来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此外佛教徒由于人格的不断提升,心理素质的不断优化,幸福指数的不断增长,人与人关系的不断和谐,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佛教一向把国家领导人和政府作为它的大护法,,所以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它是支持拥护的,最起码不会和政府对着干,即使政府作出的政策可能对佛教的发展不利,也不会和政府对着干。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国家出面灭佛毁佛的活动,当时佛教界人士也积极与政府沟通,争取来挽回这些不利的局面,但最终还是没有结果时,就安然承受,决不会和政府国家对着干。总之,佛教的教化作用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三)对世界的意义
佛教作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之所以现在在西方也比较盛行,就在于它不仅有上面所谈到的意义,它的发展也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健康发展。
第一,有助于国与国之间矛盾的解决。佛教把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观念,运用到国与国之间。其主张是国与国之间,要平等相处,不要以强凌弱。在处理国与国矛盾时,要互相退一步多为对方考虑,要多沟通多谈判,要化解矛盾而不是通过斗争来强行解决矛盾,只有如此才不留后患。
第二,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健康发展。佛教一向主张这个世界应该是一个多赢的世界,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和平共处,人与自然界也应该是友好和谐相处的,人们所作所行不能只利自己,要有利他的意识和智慧,以此使这个世界达到一个更加健康发展和高度和谐的局面,在这里每一个众生都是一个真正快乐幸福的存在,在这里每一个众生都是赢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佛教有助于世界的和平和健康发展。
总之,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在现时代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当前,由于人们对佛教的基本观点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其迷信的趋势不断发展,甚至一些非佛教组织,也打着佛教的旗号来坑害民众谋求私利;还有一些人,自称自己就是某佛、某菩萨再来,或干脆自己自称是佛是菩萨来坑害无知的民众,这些都是我们坚决要反对和取谛的。
本文编号:84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2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