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浅谈中国共产党执政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推动力

发布时间:2016-08-04 08:53

  论文摘要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重视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科学化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需要发掘中国共产党执政发展的理论基础,因为发展型党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不仅具备组织形态理论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政党理论的特殊性。

  论文关键词 发展型党组织 理论基础 执政

  发展型党组织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不仅具备组织形态理论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政党理论的特殊性。在组织一般理论中,“变革”和“发展”就成为发展型党组织的立论基础。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周期理论
  这一学派认为组织“遵从一系列积累的”(在前面时期已经形成的特征保留在后面的时期)和相互联系的(各阶段有这样的关系,他们来自于共同的根本过程)独立时期或阶段。变革时不可避免的,生命周期理论依赖于生物生长的象征,也就是说,一个组织就像一个活的生物。虽然随着一个组织发展到不同阶段可能在形式上和职能上都会进行变革,不过它的特征在全过程中会保持不变。格林纳把一个组织的生命周期假定了五个时期:创业(开始阶段)、方向(需要更多的关注)、授权(当组织变大时)、协调(随着职能的区别,就需要整合)、协作(作为一个整体来一起工作更有效率)。这五个阶段套用在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上显得非常实用,当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是创业阶段,开始探索救国救亡的实践;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有了自己的方向,逐步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探索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路;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胜利时,组织开始变大,深入到全国基层的各个角落;之后开始全国的执政,职能也逐渐清晰;现在中国共产党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从而迎来发展的有益良机。
  (二)目的论
  根植于目的论的哲学学说的形式的组织发展假设一个组织是有目的的和具有适用性的。因此,一个组织的发展是朝着一个目标或某个终极状态的。即便目标达到了,新的目标还会建立,就像是外部环境变化运行那样。建立一个组织的使命说明、创造一个新的愿景、计划不同的策略,或简单地列举一系列的目标都是这个学派采用的一些例子。关键是组织随着目标或目的的改变而改变。这个过程是持续的、重复的,也就是说,一个组织不会永远静止不变或处于永久的平衡状态中。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程看,中国共产党就是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中,不断走向进步和发展。
  (三)辩证法理论
  这个学派最近基本的观点是组织存在于“一个充满互相碰撞事件、阻力和矛盾的价值体系的多元性社会中,组织为了统治权和控制权而互相竞争。”组织变革随着两种不同观点的互相碰撞发生,同时找到某种解决办法。期望的解决办法是将两种相对的或至少是处于对立地位的观点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商业世界里,收购和带有敌意的接管往往代表着解决办法不具有必要的创造性。一个创造性的结合通常是互惠的,但是这种结果很少。因此,组织变革作为一个辩证的过程的结果,它的发生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成立之时,制定的政策是排斥其它党派,后来和孙中山的国民党进行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犯过肃反严重化的错误,后来得到转变,还形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建国后左倾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文革”这样的灾难,后来有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就是在碰撞、阻力和矛盾中不断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
  (四)进化理论
  这个学派的思想假设组织变革就像生物界的进化,依据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市场或环境中不断变异、选择和保持对资源竞争力的循环。“实体(组织)间在到处满人(特定环境)的极其有限的环境资源情况下产生的竞争会引起这种进化性的循环。”因此,组织变革是按照一种连续的、进化的过程来解释的。和其他理论一样,进化理论也强调组织不是静止的,没有永久的平衡。这种理论看起来似乎组织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变革,就像在生物界,进化是持续的。同时,如果从进程理论角度理解组织的关键象征,会发现它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生命有机体,发展已经成为目前的第一要务。

  二、执政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以后,政党的功能,政党的目标和任务,政党的活动方式,,以及政党和国家的关系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为了更好的执政,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坚持发展型党组织的理论基础。
  政党的功能。政党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利益表达的功能,政党总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二是利益整合的功能,政党总是要把他所代表的那部分民众的意见和要求加以综合,变成党的政治主张。也应为此,执政党在履行自身功能时,应时刻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


  政党的目标和任务。没有获得执政党地位的政党,首要目标是取得政权,党的一切工作都为此展开。但是,成为执政党以后,执政党就要兑现他们之前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目标,同时也要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因此,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各阶级、阶层、集团的礼遇,设法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结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和谐的局面,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而,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和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这其中就急切需要发展。
  政党的活动方式。成为执政党后,政党手中可利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资源就会大量增加,政党起作用的渠道和途径更加多样化。实践表明,这一优势,只有执政党采用科学的、符合政治运作规律要求的活动方式时,才能表现出来。这一点对共产党来说更加突出,因为共产党在政治体制中始终处于不容取代的领导核心地位,如果政党的活动运行不当,就会丧失人民的支持,丧失执政地位,这就更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
  国家权力与党的关系。成为执政党以后,政党就不会处处受到国家权力的压制。相反,执政党开始拥有施展自己报复的极好条件。但是,同时也要警惕执政党被国家权力腐蚀,如果国家权力不受约束,就会产生异化,日益和社会相脱离,甚至凌驾于社会至上,从而由人用来统治的工具变成了统治人的工具。因而,中国共产党掌握国家权力以后,有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就应该科学的利用好自己手中的工具,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共产党执政必须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政党建设科学化的推动力

  早在1983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就曾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世界经济已经实现一体化,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以及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型都要求执政党拥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尤其是中国地域广阔,情况复杂,老(革命老区)、少(少数民族聚集区)、边(边疆地区)、穷(欠发达地区)地区等贫困人口聚集区还大面积存在,如何实现这些地区的后发赶超也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构建发展型党组织对应该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落后地区的后发赶超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是重视党的建设,重视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科学化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建设是政治领域的事务,从根本上讲,同样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应该指对党建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并按照这种客观规律确定党建目标、任务,促成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按照本来规律运作的过程。
  在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科学化是动态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个目标不是终极目标设定,而是一种理想状态、追求。科学化是系统的、开放的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党的建设促进其他事物的发展,又通过其他事物的发展激活党的建设的能力,达到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境界。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发展过程。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使党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发展方向统一的过程,自觉的按照规律来建设党,更好地体现党的先锋队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内民主的发展是并行不悖、互相影响的过程,科学化必然反映党内关系的本质联系,科学化必然要求把握党内民主的发展趋势,并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的有序发展。根据上述五个特点,我们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并不是狭隘的、单一的党建的建设,而是上升到国家执政党的层面,将国家的发展和政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和执政党共同发展。
  建设党的科学化水平究竟如何,是一个评判尺度、评判标准的问题。比如,党的政治路线、大政方针是否促进了社会发展;党的目标、任务,即中心工作实现得如何;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满意度如何;党的自身建设状态究竟如何。其实这些标准都可以落脚到发展这个核心概念上,能否实现执政党自身发展,能否在执政党发展的过程中引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面的发展,能否实现老少边穷落后地区的后发赶超,能否增强国家在全球治理的话语权,等等。这些都是发展的问题,体现出执政党建设科学化对发展理念,发展型党组织的推动。



本文编号:842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2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