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社会诚信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4 08:57
论文摘要 古人云,人无信,无可立于世。诚信是发展的程度比较低。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管理、观念方面都与现阶段的市场要求有一定的差异,加上信息传递的速度较慢,企业失信行为无法及时的披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失信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环境。第二,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朝着法治社会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的法律、法规在健全性上并不达标,这就给了不法分子钻漏洞的机会。另外,现存的法律在惩处失信行为时并不严厉,因此很多人在失信与利益之间衡量再者,最终还是会选择利益较大的失信行为。第三,传统文化含量较低。历史遗留问题在诚信上给现代人留下了“后遗症”,地方政府形式主义严重,导致诚信标准模糊;思想认知上存在疏漏,家庭诚信教育与学校诚信教育难以有机结合,致使传统文化难以有效渗透。第四,道德教育认识不够。缺乏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方面虽然一直在倡导德育教育,然而以诚信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未真正被重视。虽然经历了多次的课改,然而谁也不能否认直至现在,我国的学校仍然无法走出“智主德辅”的束缚,实行的诚信教育脱离实际,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感化、引导学生,为学生建立诚信意识提供必要的环境,更会让学生觉得无聊、乏味。第五,地方政府缺乏规范行为。地方政府是地方性的权威,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在解决群众问题的时候经常性的言而无信,不仅不能给群众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更破坏了社会诚信环境的形成。
三、 新时期强化社会诚信教育的策略
新时期强化社会诚信教育可以从社会条件、经济基础、文化环境、法律制度等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提高社会各界对诚信的重视度,帮助社会各界构建诚信与自身利益之间的联系,继而帮助社会各界培养出“诚信处事”的品质。在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加强诚信道德教育,树立完善的诚信监管体系和相关立法,必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
(一)多层次开展诚信主体教育
1.培养公民诚信意识。首先,开展大规模的传统社会诚信教育,充分利用诚信案例培养公民的诚信观念,使诚信二字深入人心,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发挥作用;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使他们不仅能够为自己的合法权益抗争,也能在他人遭遇诚信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帮助,逐步形成以诚信为主导的社会美德,构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继而让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其次,加大培养青少年诚信观念的力度,青少年由于自身客观因素的限制,极易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但青少年也是祖国的未来,是一个人发展到成熟的最主要的阶段,提高其诚信度对于提升社会整体诚信度有着极其重大的社会意义。
2.加大政府诚信教育的力度。首先,加大力度培养地方政府实事求是的品格,使之能在各种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诚信氛围,继而促使社会各界都能够以诚信来规范自身。其次,强化言必果的行为准则。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政府部门能够真正落实“承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贯彻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服务于民,解决民众问题为工作目标。
3.打造诚信企业。首先,加强企业的诚信道德教育,使之能够将经济活动建立在“公平、诚信、互惠”的基础之上,不损人利己。不危害社会稳定,不以不正当的手段影响社会。其次,树立企业家诚信。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导者、企业行为的决策者,直接控制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建立企业家的诚信观念可以增加企业的诚信度。
4.发展诚信传媒以及诚信中介机构。传媒中介机构担任着信息传递的艰巨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这两者的诚信度,就可以加大诚信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披露速度,不仅可以有效的监督社会各界,更能在思想上给社会各界形成震慑,使他们在进行失信行为之前能够有意识的“权衡利弊”。另外,诚信的传媒对于宣扬诚信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二)健全保障措施
首先,开展诚信服务工程,建立与诚信相关的信息系统,对社会诚信进行监督。为企业、个人建立诚信档案,方便第三者查询;利用信息系统定期对诚信档案进行公示,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在对“违规者”进行披露和惩罚的同时,为社会诚信监督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其次,,加强诚信法治工程建设,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治的强制力对社会各界的行为进行约束;加大诚信执法的监督力度,强化社会各界的“诚信法律”意识,促使社会诚信监督大环境的形成。最后,在建立失信行为的道德惩戒机制,用道德约束社会各界的同时,建立诚信监管的专业部门,用法律约束社会各界,制定失信惩戒机制,提升失信成本,迫使社会各方因利益问题,放弃失信行为。
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要求社会公民按照道德规则进行交往处事。综上所述,社会诚信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虽然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诚信教育侧重点并不一致,但是各方联系紧密且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各方的教育,使之更加科学的衔接、配合,深化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诚信氛围。
本文编号:84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3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