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本科法学教育培养现状与构建策略
发布时间:2016-08-04 08:57
论文摘要 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新的与法制建设这一大环境,且在不违背教育与法律的有关规律的前提之下进行。重点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在现阶段所强调的法学基础教育里面,有一个显著的突出点就是“高素质通才教育”,因此应注意将“高素质”进行重点的体现,由于高素质的原因。所以法学教育最好应从大学本科开始来进行。如上文所讲,在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却存在结构复杂、形式与途径多的情况,其中含有电视大学、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等各种教育,甚至还有不少非正规的学校也包含在内。在高级通才教育的规定下,以上的这些与规定不相符的教育应全部取消,建立并维护法学学历教育自下而上的层级结构。在这一结构里面,将本科教育看成是法学通才教育的出发点,法学博士与硕士教育应符合他们的知识型定位, 法学硕士教育应朝着培养综合型与专业型人才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另外,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要求之下,通过本科的学习即要造就出“高素质的法律通才”,这在实现当中有不少的难处。正如著名教育家朱苏力所讲:“由现在国外的情况来看,要造就出有较高知识水平,而且又熟悉法律技能人才,大约得用6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创造性的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合理做法。比如有的国家的双学位制等;也可在法学教育中采取三步走的(l.5+2.5+l)五年制的培养方式,即在第1步的1年零6个月时间里主要学习基础知识(含人文科目与一些工具性的课程),之后第2步用2年零6个月的时间,主要学习法学专业知识,最后一步是用1年时间做相关的实践锻炼。须强调的是,现在本科生也需要经历实践锻炼的阶段,可是因为缺乏适合的指导与资金支持,,使得实践锻炼难以达到给出的目标,一些企业仅给学生分配倒茶水、接电话的简单工作,从而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而在一些先进国家实践锻炼是进行法律工作的重要阶段,并且对此有全面的评价规定。因此我国一定要健全有关司法实践方面的规定,使实践锻炼真正能起到增强学生法律技能的作用,从而利于大学生今后法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法学师资。因为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规范性,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师资和别的学科相比要有更严格的规定。可是由现在我国的实情来看,并未完全达到要求。首先,由于受以往落后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老师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在教学上,这使得法学教育长久以来一直处于次要的地位,并未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而且,目前在我国从事这项教育的人员大多是从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中直接选用,他们都局限在学校的范围内,虽然也有一些老师之前做过相关的兼职工作,但人数不多,所占比重也很小,所以他们虽然在知识掌握上比较好,但在相关实践和操作上显得有些不足,这样在教学工作中就难以很好的指导实践,从而影响了效果。
作为高等法学院校的老师一定要达到以下的要求:1.业务水平高,即对法律的相关内容与实践都有很深的研究且具有较高的学位,这就需要平时由研究生教育着手,做好人才储备。2.健全的人格,不仅要在法学业务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而且自身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为增强学生的相关经验,可以采用国外的一些好的做法,聘请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一些法律工作者来学校兼职讲课,也可以组织老师到有关部门进行兼职锻炼,以增加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另外,随着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吸引国外优秀的相关人才来我国进行法学教育工作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是教学方法。我国目前的法学教学中所采取的主要为单一的理论填塞式教学法,教学活动基本是以老师给出的某一专门知识点而展开的。在法学的学习当中老师填塞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一方法应用当中虽然也详细的阐述了法律有关的定义,分析了有关的难点,以及对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因为主要是老师单向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兴趣不大,不能积极主动的思维,所以取得的效果也不够理想,亦不利于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改变这一情况,可以在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基础上,融进案例与诊所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对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样的分析与探讨来加深对有关法学内容的理解,进而起到辅助性教学的作用。它具有以下3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可采取的形式较多,含有组织学生在一起探讨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还有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等,在选择各种形式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当前的状态,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使所选择的形式更利于学习;二是案例的探讨是建立在成文法的基础上,这样可使得到的结论一致、清晰,有助于学生对于法学相关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三是通过对案例的探讨与分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从中找出相关法学内容中不够完善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其更加完善。
综上,本文通过对我国本科法学教育培养目标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使大家对法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法学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目前新环境下若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多个层面的入手进行改进,并明确培养目标。相信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文编号:84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3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