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大学论文 >

试析地方高校影视配音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突破

发布时间:2016-08-04 08:57

  论文摘要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广电传媒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地方高校影视配音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急剧变化,同时着力解决自身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处理好教学理论、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就业机制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调整,解决好特色创新与基础能力培养的矛盾。

  论文关键词 地方高校 影视配音 人才培养

  影视配音的概念相当宽泛,从广义上讲,凡是对影视作品中的声音要素进行加工处理的艺术创作活动都属于影视配音的范畴。这其中既包括影视音乐、音效、拟声、录音的创作,也包括解说词、台词的配音,同时涵盖影视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塑造、广播电视广告的配音等。从狭义上讲,影视配音专指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进行声音创作的工作。配音是影视制作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极高的专门领域。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是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专业人才缺口巨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十几年间,开设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多达300多所,每年向社会输送超过一万名以上的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在校生规模和超饱和的传媒行业现状,近年来地方播音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力图突破固有格局,培养具备有声语言创作能力和全媒体平台适应能力的新型传媒人才。但是同时应该看到,影视配音特有的教学规律和对人才天赋条件的要求与急功近利的市场导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教学师资和教学条件差异巨大、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制约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总体而言地方高校配音人才的培养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 配音教学与传统播音教学对接矛盾

  从目前活跃在一线的优秀配音演员的专业背景来看,表演专业出身、戏剧舞台经历是一个重要的专业底色,这说明影视配音的创作规律与表演的创作规律相通,配音演员的基本素养与演员的素质构成重合。传统播音主持教学理论强调有声语言的创作与表达,在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心理基础,通过有声语言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物理加工,借助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完成言语传播的创作。虽然二者在言语内部加工阶段有着一致的心理反应机制,但其本质的区别在于:播音是从相对“静态”的文字激发的有声创作,而配音是从“动态”的行动激发的声音创作,正是这一动力“源头”的不同,造成了表演人才统治配音行业的现状。
  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创作规律上。长期以来播音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播音主持工作岗位,强调新闻属性而非艺术属性。专业课程设置上新闻传播类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设置过多,核心课程上偏向于电视播音主持、广播播音主持业务。多把影视配音作为有声语言训练的辅助课程或选修课程。这样的定位很难从系统上为影视配音专业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如表演学、广告心理学、影视艺术鉴赏、音乐基础、跨文化传播、翻译学、录音学等等课程很难出现在播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非核心课程的性质定位,决定了配音专业边缘化、方向化的现实处境。

  二、 教师专业背景与学生天赋素养矛盾

  教与学的矛盾始终是教育的一对本质矛盾,首先表现在生源质量上。近年来过低的文化课录取分数和偏重外形(仍然定位为电视媒体的需求)的录取倾向,使各高校的生源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地方院校尤为突出。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人文素养不足、基本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欠缺,为后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专业素质上,由于招生数量巨大,把关和准入门槛降低,很多严格意义上并不具备播音主持专业学习条件的同学也进入该专业学习。笔者曾经遇见过言语不清(俗称大舌头)、声带沙哑(病理性)、语音缺陷(丢失韵母)、甚至口吃问题的同学从事播音学习,而普通话语音失范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本应该是“优中选优”的培养模式,变成了“瘸子里面挑将军”的无奈结局。
  播音专业十几年来的快速膨胀与盲目扩张迅速稀释了教育资源造成了师生比的严重失调。理想的专业大课规模应在30到40人之间,小课5到10人之间。教师基本上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而目前,动辄二三十人的小课司空见惯,训练环节不能保证随堂完成,更谈不上一对一的精准辅导,教学环节被压缩、教学规律被破坏。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只管招生不顾教学和就业的短视行为,更是给整个专业发展埋下了苦果。
  另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是教师专业背景和职称结构。
  近年来播音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有了较大的提升,专业背景进一步优化,但仍然存在着学科背景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学校到学校的教育背景,重理论轻实践的素质构成,在偏重实践教学和示范教学的配音教学中,出现眼高手低或者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就在所难免了。教师没有作品、没有一线从业的实际经历,很难在关键性问题上给与学生准确高效的指导。

  三、 就业领域与培养内容的矛盾

  随着我国电影、电视剧、广告和动漫产业的飞速增长,创造出巨大的市场潜能,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就业提供了乐观的大数据支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些数据上加入地区差异、准入门槛、薪酬水平等权重之后,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了。一般而言影视制作和录音行业较为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影视制作市场。而在大城市中也基本形成了以个别配音团体为主的“配音圈子”,这些圈子相对封闭,马太效应突出,这给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进入配音领域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广告配音和商业配音业务也一般集中在省会城市等传媒业较发达地区。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体系必然会受到就业市场发展不均衡的制约,这给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个两难困境。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人才培养设计,结果发现当地根本没有理想的就业环境。而所谓的全国市场也无非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几个更难打开的“地方”市场。大家都在强调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试图在就业的红海中开辟一条南山捷径,而对地方院校来说,这一目标的实现难度巨大。


  面对播音专业影视配音教学遇到的这些具体问题和困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破解之道。
  (一)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特色教学
  课程体系设计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统摄下的系统设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课程设置一般包括主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内容。所谓突出特色教学,一般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以河南工业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为例,2012年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课程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新闻采访写作、形象策划与设计、网络与传播、播音创作基础、非线性编辑、节目主持艺术、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策划、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网络播音主持。这个核心课程设计中将网络播音主持作为特色课程加以突出。笔者认为核心课程中定位传统播音领域的内容过多,节目主持艺术、广播节目主持、电视节目主持、网络播音主持这几门课程有重复设置之嫌,可以简化为节目主持艺术理论和节目主持创作实践两门课程。网络播音主持虽然接上了“互联网+”的地气,但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互联网特征,淡化传统业务教学内容也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影视配音课程应该进入专业核心课程领域,并配套调整专业选修课给予辅助。首先要加强表演创作课程的教学,其次应该把影视艺术鉴赏和评论、音乐基础作为配套课程。同时将采、编、播的概念针对播音专业简化为实操和播音两项内容,实操主要包括摄影、摄像、录音、剪辑等专业设备和软件的使用,播音则指语言表达业务能力的培养。
  在配音课程的具体设计上要通盘考虑影视人物配音、广告配音、专题片解说配音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做到平均分配。
  (二)改革教学手段、发挥硬件优势
  影视配音的教学不同于普通专业的教学,对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有较高的要求,不具备相应的教学条件盲目开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影像放映设备和录音设备要配套到位,并且有较高的系统集成度。以我校为例,我院拥有总面积近3000平米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对配音专业教学拥有专业录音棚1个、小型录音室6个、400平米高清晰广播级演播厅1座、数字音频工作站8套,专业电容录音话筒14套,无线话筒8套。设备总价值近3000余万元。这些硬件设备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支撑,设备的使用率较高。其次,为保证设备运行状况良好学院传媒实验中心安排有专职技术人员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维护,对软件进行及时更新,保障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最后,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配音教学的实践改革。配音教学需要大量的原始素材作为训练材料,学院建有一个储量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库,拥有大量的影视广告、纪录片、高清影视剧资源。所有录音室和播音教室建立了网络连接,学生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实时上传自己的录音作品与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三)整合教学资源、打造教学团队
  良好的硬件设备需要优质的软件与之匹配,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是重中之重。以我院为例,学院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5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者12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师8名,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广泛、专业造诣深厚。针对影视配音方向可以整合的教师资源包括:音乐基础、和影视音乐赏析课程;影视艺术鉴赏和影视评论课程;外国文学课程;戏剧表演基础和英语口语课程等。这些课程有的涵盖在播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有的则在旧的培养方案中被取消了,,综合考虑学生知识结构合理性和科学性,应该做出相应调整。
  教师性别比例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示范教学法是配音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获得直观感受、调整自己的发声状态。由于教师音色的性别差异和处理风格的差异存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实现男女教师分别指导男女学生的教学安排。与戏剧表演不同,声音的差异化很难通过艺术假定和想象来补充,这是尊重艺术规律的科学做法。
  同时学院也应该积极聘请配音造诣深厚的专家、一线演员、明星等来到校园,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不定期的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进行专业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李力宏、王明军老师;广告配音界的明星孙跃斌老师;影视配音界的新星季冠霖和姜广涛等都是非常棒的讲座人选。他们在专业领域内的经验和体会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校内教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震撼。当然这需要学院平台的投入和支持,无论是资金上还是人力上的支持,靠专业教师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
  (四) 积极联系业界、搭建两级平台
  专业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学校教学不应该与市场需求脱节,与业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和就业平台应该作为学院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我校地处河南省郑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与国家动漫基地(河南基地)、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毗邻。区内文化创业企业集聚,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动漫企业众多,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平台和就业优势。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与业界的合作,2014年学院成为河南省广告传媒业商会高校专家委员会主任单位,与河南电视台新农村、河南卫视、郑州电视台、大豫网、大河网、映像网、凤凰网、人民网等媒体建立协作单位,为这些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学院依托资源优势为企业和事业单位制作了大量的电视宣传片,其中配音工作均由学生完成,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已成为广播电台和传媒公司的主力配音演员。地方院校配音专业的教师也应该走出校园,与业界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将优秀的学生介绍到媒体和传媒公司去锻炼。在“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利好背景下,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利用产业孵化器等有利条件进行创业尝试。



本文编号:843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ijiedaxue/843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8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