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特征研究——以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群体为例
本文关键词: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特征研究——以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群体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无疑是优秀人才,研究该群体特征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2005~2011年度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样本,依托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从获得者、导师、培养单位等角度进行研究,以揭示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的群体特征。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 人文社科 全国优博 群体特征 文化建设
【分类号】:G643.8
【正文快照】: 一、研究缘起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1]这给我国的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飞;万明;燕京晶;;科学家群体行为模式特征的实证研究——以中国科学家群体对院士制度态度差异的调查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燕京晶;徐飞;;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行为模式的宏观特征分析——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英;李晓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特点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闫迎利;;贝尔实验室诺贝尔奖项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中小学教育家形成机制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育家形成机制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 王晓辉;;《关于欧洲高等教育伦理价值和原则的布加勒斯特宣言》的解读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5 于雪霞;赵勇强;石春生;;国防科技奖励促进技术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建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6 高水红;共享的幻象——信息社会中关于教育知识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袁同成;;试析我国学术研究的量化考评制度[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陶范;;审稿专家的责任和权利[J];编辑学报;2010年06期
9 钱振华;;国内科技哲学领域合著者派系分析与可视化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曾华锋;钱彦琮;陈晓兵;;武器研发的伦理困境与科学家的道德责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青海;;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纽带作用——读《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田闯;;诺贝尔奖奖金来龙去脉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樊阳程;;机器发现与科学发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卢艳君;;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未来发展走向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王雪源;;科学界马太效应的批判[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付恒阳;段联合;;论科学发现的非偶然性——默顿的科学多重发现思想评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郭荣茂;;科学制度与风险社会[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胡慧河;;默顿的科学规范在学术期刊编辑中的适用[A];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第7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庞燕;胡胜利;;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教科书中有关科学家内容的比较[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汉熙;面向科学出版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及其生成与发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7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惠峗;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熊小刚;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路璐;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孙超;约翰·齐曼的科学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冯炎莲;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及网络工具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李晓锦;从技术理性到理性技术的嬗变[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庞雪晨;近代云南农学书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陈曼;科学文化发展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吕娜;潜规则的功能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孟博;探究我国法律服务行业律师收入的赢家通吃现象[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德国;蔡言厚;王凌峰;冯用军;;关于完善我国院士制度的若干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年02期
2 顾海兵,金开安;借鉴美国经验改革我国院士制度[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3期
3 赵明;徐飞;;日本经验对我国院士制度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1期
4 徐飞;汪士;;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对科研创新的影响——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比较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0年07期
5 徐飞;陈仕伟;;中国杰出科学家年龄管理策略的新思考——从近十年(2001—2010)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比较的反差谈起[J];科学学研究;2012年07期
6 李晓轩,曹效业,陈浩,马颜;我国青年科技将帅人才团队建设及学术交流现状研究[J];科研管理;2002年04期
7 王英;;科学社会学视域下的院士年龄结构——以中国工程院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顾海兵,金开安,李慧,周智高,王宝艳,李讯;吸取发达国家经验教训彻底改革我国的院士制度[J];学术界;2003年05期
9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J];文化交流;2002年03期
10 张利华;王义超;;关于科学院院士增选制度的剖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卜晓勇;中国现代科学精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孟棣;女大学生体育课的群体特征及教学优化[J];湖北体育科技;1995年03期
2 刘楚生;何庭玉;;新时期高校离退休人员现状、群体特征探讨[J];科技信息;2009年03期
3 陈利江;沈晓华;;大学新生群体特征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5期
4 林金铨;论初中生的思维特征[J];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5 林湘华;;大城市丧偶老人群体状况分析[J];南方人口;2007年04期
6 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特征初探[J];江汉论坛;2008年04期
7 金永东;吴宇;;群体特征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8 费开智;李芮锐;黄静静;侯丽媛;;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特征分析及启示——以驻江苏省徐州市高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8期
9 陈建香;滕云;陈玉平;;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10 孔凡胜;;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的多维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树林;刘学军;朱涛;;群体特征对群体决策绩效影响的研究综述[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进展(第七卷)[C];2005年
2 王绍晋;龙晓帆;;西南地区强震活动的群体特征[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程彩霞;;明朝皇后群体扫描及特征分析[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4 刘树林;李武强;张宗明;;自建群体的特征、研究现状及其实验研究展望[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焰;;大学生宿舍团体的群体特征及群体动力分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6 王小刚;陈家春;;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A];湖北省药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仁岗;张军平;张伯礼;;浅析阿司匹林抵抗的复杂性和群体特征性[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车兆宏;范燕;;华北地区断层现今活动速率与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9 张国民;陈章立;;我国地震预报的探索[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10 甘月文;;高校图书资料人员群体特征及存在问题研究[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12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理论周刊;一代新人“80后”[N];北京日报;2008年
2 魏天祥;说假话的文风为害无穷[N];学习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圆圆;中高收入人群是筑城购房主力[N];贵阳日报;2006年
4 薛亚芳;四类人群遭遇就业“围城”[N];人才市场报;2006年
5 西北公司湖南公司廉洁文化建设联合课题组;积极探索公司系统不同群体廉洁文化建设有效途径[N];国家电网报;2007年
6 刘岩 军事科学院原军制研究部研究员、少将军衔;开国上将的群体特征[N];北京日报;2009年
7 刘连杰;津市地税服务上台阶[N];湖南日报;2007年
8 孙凤忠;关注“新京商”现象意义何在[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本刊实习记者 郝鹏;诚信为本 开拓创新[N];江苏经济报;2004年
10 吴文;个性T恤须个性营销[N];市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雄步;我国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社会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陈贞翔;具有规模适应性的互联网流量识别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姚惠兰;宋南渡词人群的地域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杜永;黄淮地区稻麦周年超高产群体特征与调控技术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丁锦峰;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形成机理与调控[D];扬州大学;2013年
6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鹿士义;汉语水平考试(HSK)的DIF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戴路;经济转型时期建筑文化震荡现象五题[D];天津大学;2004年
10 王瑞;中国情境下消费者CSR反应特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馨漫;南宁市“摆客”群体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房宏琳;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特征及历史使命[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3 罗帅;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左文颖;“70后”现代工笔画现象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宋巍;论《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群体特征及其成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曲竟玮;论80年代老作家的忆旧散文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黎清;宋末元初江西词人群体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杨小娜;初探我国高中生群体动力与英语自主学习行为的相关性[D];重庆大学;2009年
9 郭静;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孙娜;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社会成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特征研究——以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群体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9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kx/48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