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章 绪论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各种各样新兴的信息技术被引入到学校教育当中。目前,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大方针和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国家对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更高,从而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从学校硬件设施的引进和投资,到学校校园网的日趋完善,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到数字化资源的获取,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等。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引进和应用逐渐普遍化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到信息技术被引入到学校后的实际应用和被学校吸纳程度的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目前关于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扩散、采纳、接受、应用等问题的研究,多是从个人层面来分析教师的个人特征、教师对待技术的态度(易用性认知和有用性认知)等因素影响了教师采纳和应用信息技术,很少有学者从组织层面来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校这一特定组织中的吸纳问题。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对于吸纳(absorption)一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翻译为“吸纳”,有的译为“吸收”。陈文波和黄丽华采用“吸收”一词来描述技术在组织内从扫描、购买、部署、接受、惯例化到技术在组织内化的整个过程②。 结合本研究,给信息技术吸纳下的定义是:组织为实现信息技术应用最优化的目的,对信息技术进行采纳、实施和与组织融合而形成惯例化行为的过程。二、相关理论基础
Cyert & Marchzai 1963 年最早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组织学习是组织为了与外界环境化相适应,而采取的对于辅助组织作出某些决定的学习。根据组织学习理论的观点,组织一个蕴含学习能力的有机整体,组织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和环境中,持续地寻找并运用有效的途径来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信息技术在一个组织中的扩散和实施,不是单凭个人的认知和努力就能做到的,只有这项技术经过了组织的采纳、实施、消化再到内化的过程,实现从广度和深度上让技术扩散得到最大化④。组织需要学习来获取应用该项相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实现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信息技术在组织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和价值,最终实现良好的吸纳。第三章 中小学学校 IT 吸纳的影响因素模型与研究假设 ........... 12
一、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特点 ...... 12二、技术特性与 IT 吸纳 ..................... 13
三、组织特性与 IT 吸纳 .............. 14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检验 ............. 17
一、问卷设计 .......... 17
二、数据获取 ................. 21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发现 ............ 27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27
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28
三、变量的回归分析...... 30
四、研究发现 ................. 33
第六章 促进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建议
一、充分考虑技术本身的特性
不同的信息技术具有其各自的功能优势和独有特点,也有其最佳使用情境。根据前面章节对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技术本身的特性中的相对优势和易用性对中小学学校吸纳有正向影响。笔者在调研中曾经与学校中对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比较清楚的老师进行过交谈,了解到在目前学校已经实施的信息技术当中,像电子白板、PPT、多媒体教室这些技术在日常教学当中会经常使用,基本上已经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即这些技术在学校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吸纳。 笔者在调研中与湖北某普通中学的电化教育老师 T1 做过交谈,问到学校已经实施的信息技术当中,技术本身的因素是否影响到技术在学校的吸纳问题。T1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技术本身的因素与该项技术在学校的应用效果有很大关系,有的技术用了之后比之前的教学效果要好,即该项技术体现出了它在教学当中的优势,比如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在英语口语教学课堂的应用,效果还不错,当老师和学生都意识到该项信息技术的优势之后,会更加积极的在教学当中应用,一定的使用频率是使用效果的基本保障。”二、注重组织内部特性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校的吸纳,实际上是信息技术在学校这个组织中的扩散、实施和融合,不是单凭个人的认知和努力就能做到的,只有这项技术经过了组织的采纳、实施、消化再到内化的过程,要从广度和深度上让技术扩散得到最大化。经过之前的数据分析,可知组织特性所包含的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学校 IT 知识存量这二者显著影响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的吸纳。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与学校的老师们进行过交谈,黑龙江某县级中学的老师T3 说道:“其实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有相当大的影响。比如,我们学校的领导就很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领导的支持下,老师们自然就会更加积极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在于北京市某小学的电化教育老师的交谈中,老师 说道:“我们学校经常进行校内信息化教学的优质课评比活动,这样既促进了校内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督促他们更加积极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同时也为丰富了学校的资源库,是校本研究的重要基础。”他们普遍反映的情况是学校领导越支持信息化建设,教师们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就越高;还有一点是学校的 IT 知识存量越丰富,对技术的吸纳效果越好。....
总结与展望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目前关于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扩散、采纳、接受、应用等问题的研究,多是从个人层面来分析教师的个人特征、教师对待技术的态度(易用性认知和有用性认知)等因素影响了教师采纳和应用信息技术,很少有学者从组织层面来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这一特定组织中的吸纳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系统地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探究各因素对中小学学校对信息技术吸纳是如何影响的。也就是把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以组织层面来做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组织学习理论、AST 理论,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来构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影响因素模型。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影响因素模型所包含的八个因素进行验证,总结如下: 第一,,技术特性维度中,技术的相对优势、易用性与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有正相关性。说明如果一项信息技术的相对优势越明显、技术越容易使用,那么这项信息技术被学校的吸纳程度越高。技术维度中技术的兼容性与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吸纳的相关性不显著。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9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shuzhibaogao/119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