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影响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影响力研究
【摘要】:柏林国际电影节作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有着华语电影“福地”的称号。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奖的华语电影从数量上较其他国际电影节占有优势,赢得了无数荣誉和赞赏,为电影走出国门创造了很好的有力条件。鉴于华语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奖项数量较多,因此,本文对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进行梳理,分析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的现状,运用电影学和符号学的原理,选取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的华语片为例,探讨获奖华语片的影响力,以期为华语片在国内电影市场的传播提供借鉴意义。全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柏林电影节的背景知识,并分析柏林电影节政治性、国际性和反好莱坞式的特点,特别是政治性的特点,是与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差异最大的一点。同时,通过柏林电影节这一平台,可以看到它发掘了一大批电影导演,吸引了众多媒体和观众参与国际电影节,也为柏林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第二部分首先是对华语片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柏林电影节上获奖的华语片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按照时间顺序,统计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并结合华语片在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上的获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佐证“柏林电影节是华语片的福地”这一说法。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的影响力进行分析,这是本文的重点。结合5部获最佳影片金熊奖的华语片,从国际影响、国内影响、导演风格塑造、国内电影市场等四个方面对获奖华语片的影响力进行探讨。第四部分主要是论述获奖华语片传播困境与对策。在国内市场上,获得最佳影片的华语片有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困境,但从《白日焰火》在国内电影市场取得好票房来看,在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找到平衡点,也能够使华语片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柏林国际电影节 华语电影 获奖电影 影响力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991.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选题缘起9-10
- 1.2 选题意义10
- 1.3 研究现状10-11
- 1.4 研究方法11-13
- 1.4.1 文献研究法11-12
- 1.4.2 内容分析法12
- 1.4.3 案例分析法12
- 1.4.4 比较分析法12-13
- 1.5 主要创新点13-14
- 1.5.1 文本分析的时间性13
- 1.5.2 研究角度的新颖性13
- 1.5.3 论述角度的综合性13-14
- 第2章 柏林国际电影节概要14-19
- 2.1 柏林国际电影节背景14-15
- 2.1.1 电影史背景14
- 2.1.2 创建柏林国际电影节14-15
- 2.2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特点15-17
- 2.2.1 政治性15-16
- 2.2.2 国际性16-17
- 2.2.3 反好莱坞化17
- 2.3 柏林电影节的影响17-19
- 2.3.1 对世界电影格局的影响17
- 2.3.2 发掘优质电影导演17-18
- 2.3.3 为柏林的发展注入活力18-19
- 第3章 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历程19-30
- 3.1 华语片的概念界定19-20
- 3.1.1 学者对华语片概念界定19-20
- 3.1.2 本文中华语片的涵义20
- 3.2 柏林电影节:华语电影的“福地”20-27
- 3.2.1 三大电影节华语片获奖情况20-24
- 3.2.2 获奖华语片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项情况24-27
- 3.3 华语电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变化27-29
- 3.3.1 获奖华语片数量与质量并重27-28
- 3.3.2 华语片在柏林电影节上的特点28-29
- 3.4 柏林电影节上华语片的现状29-30
- 第4章 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影响力30-47
- 4.1 影响力的界定30-31
- 4.2 获奖华语片对国际的影响力31-38
- 4.2.1 国际学界对华语电影研究给予关注31
- 4.2.2 国际媒体对获奖华语片的中肯评价31-32
- 4.2.3 获奖华语片提升了中国文化影响力32-38
- 4.3 获奖华语片对国内的影响力38-40
- 4.3.1 选题侧重关注社会现实38-39
- 4.3.2 影片误读对受众的影响39-40
- 4.4 获奖华语片对导演风格的影响力40-44
- 4.4.1 通过电影书写民俗景观的风格40-41
- 4.4.2 通过电影社会底层,聚焦女性形象的风格41-43
- 4.4.3 通过电影融合东西方视角的风格43-44
- 4.5 获奖华语片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力44-47
- 4.5.1 最佳影片的票房变化44
- 4.5.2 最佳影片的类型转向44-47
- 第5章 获奖华语片传播困境与应对措施47-52
- 5.1 获奖华语片传播的困境47-49
- 5.1.1 国内电影体制的局限47-48
- 5.1.2 获奖华语片的主题沉重48
- 5.1.3 受众认知偏差48-49
- 5.2 获奖华语片传播的应对措施49-52
- 5.2.1 受众细分,,精准市场定位50
- 5.2.2 挖掘影片的商业元素50
- 5.2.3 设立艺术影院,满足小众市场50-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56-59
- 致谢59-60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项目一览表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知识:柏林电影节[J];德语学习;2004年05期
2 孟广钧;;参加柏林电影节有感[J];电影艺术;1979年03期
3 刘敏;;难以服众的第58届柏林电影节 政治口味激怒媒体[J];电影世界;2008年03期
4 张洁;;路过柏林电影节[J];世界;2008年04期
5 基督山伯爵;;第六十届柏林电影节评述 平淡中绽放惊艳[J];世界电影之窗;2010年03期
6 ;本届柏林电影节获奖清单[J];世界电影之窗;2010年03期
7 吴文光;柏林电影节的这道风景[J];读书;2000年07期
8 陈琦;柏林电影节——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舞台[J];德语学习;2005年03期
9 郑汉根;柏林电影节多家反“纳粹”[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5年03期
10 张陶;梁文;;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柏林电影节儿童青少年电影单元负责人托马斯·海勒专访[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柏林电影节在政治与商业间纠结[N];光明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蒲波;柏林电影节:向“发现”致意[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褒贬不一的本届柏林电影节[N];光明日报;2013年
4 翻译 李兮;柏林电影节合拍市场项目增加25%[N];中国电影报;2006年
5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本届柏林电影节有些另类[N];光明日报;2006年
6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闲话柏林电影节60年[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蕾;柏林电影节,强弩之末?[N];华夏时报;2011年
8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柏林电影节评审遭非议[N];光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李宏宇;柏林电影节 六十大寿 气氛第一[N];南方周末;2010年
10 南方周末记者 平客;“冰冷”的柏林电影节[N];南方周末;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敏;柏林电影节获奖华语片影响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58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05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