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灯影守护者—纪录片《影人儿故事》创作分析
本文关键词:传统的灯影守护者—纪录片《影人儿故事》创作分析
【摘要】:《影儿人故事》这部纪录片通过真人、真事、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的真实过程,用蒙太奇、音乐、节奏凸显这部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主要采用直接电影的方式长期观察捕捉被采访者在平凡生活中的状态。“用镜头说话”可谓纪录片一大特征,向受众传播信息是画面语言的使命。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靠可视的影像客观纪实抒发感情的。《影人儿故事》在第一板块制作皮影过程中运用大篇幅的特写镜头,目的为了展现影人栩栩如生的形象。雕刻、着色和装订一系列的繁复的皮影工序,70%镜头都是特写镜头,光圈很大,主题突出,背景很浅。虚化交替以突出美轮美奂的皮影艺术品。其次,声音在纪录片中有着它特殊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感染力。解说通过画面把观众指引到老先生家。这就是故事化表现的专项,使观众加深“情景再现”的本性认识。在采访于老先生一家时,采用真实采访独白来推动故事化的表现深入。但是,只有解说是不够的,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同期声同样重要。因此,当在拍摄表演皮影时,使用收音麦克收集表演现场的声音。因为代表地域特色的唱腔和方言,是没有办法靠解说去表现的。最后,为了更好地完成故事性的纪录片,就要用到表现性的剪辑方法。表现性剪辑方法是指使用文学创作类似的方法,如烘托,比喻,对比等来组接各个镜头。在纪录片《影人儿故事》中不仅要体现服务于纪录片的纪实和叙事上,还要体现在通过组接具有逻辑联系的镜头,大胆简化或跳跃。有选择的集中镜头,将一些对比或者类似的镜头并列,意在取得内在含义,渲染气氛效果。综上所述,通过镜头、声音以及剪辑三个方面分析了纪录片《影人儿故事》。
【关键词】:皮影戏 镜头语言 故事性 真实性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9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纪录片《影人儿故事》运用多角度镜头语言完成人物塑造7-10
- 1.1 空镜头穿梭运用,展现人物的真实环境和艺术情感7-8
- 1.2 运用特写语言景别刻画影人精良的制作工序8
- 1.3 运用变速摄影和蒙太奇表现节奏美感W及阐述艺术韵味8-9
- 1.4 运用客观视角和跟拍突出纪实色彩,,展现本真9-10
- 2 纪录片《影人儿故事》声音表现与灯光符号分析10-13
- 2.1 声音表现方式的故事化和创新性10-11
- 2.2 运用灯光元素修饰画面的美观性11-13
- 3 纪录片《影人儿故事》故事化的创新剪辑结构13-16
- 结语16-17
- 参考文献17-20
- 附录一、作品简介20-21
- 附录二、编导阐述21-22
- 附录三、作品拍摄提纲22-24
- 致谢24-25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键;从《人与熊》看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变化[J];电视研究;2000年10期
2 孙曾田;纪录片的价值与创作[J];电视研究;2000年12期
3 刘波;纪录片创作方法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4 刘颐静;纪实与艺术表现──纪录片的两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3期
5 王国平;人物纪录片表现什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6期
6 刘通国;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8期
7 王庆文;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S1期
8 张红军,朱梅;“真”的美化与“美”的真化——从美学角度看纪录片创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慰慈,方方;台湾纪录片创作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刘宇鲲;对纪录片本质的再认识──兼议纪录片创作中若干认识误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2 赵剑;;试论纪录片的关系真实[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俐莎;;底层纪录与时代见证(摘要)——中国独立纪录片掠影[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邢虹文;;纪录片编导人才素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摘要)——以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为视角[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5 孙红云;;中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发展及其特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石屹;;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奖活动的发展格局与趋势[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郭讲用;;从《体育人间》看中国电视体育纪录片[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吴国庆;;借鉴国际纪录片风尚 打造传播精品[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苏六;;加快纪录片改革发展,凝练和提升文化气质[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钻石体系”的我国纪录片产业竞争力研究[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的使命[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黄海贝;纪录片:如何完成纪录使命[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舫;人文纪录片:寻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报;2006年
4 曾林;思维的品格:关于纪录片的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臻青;纪录片为啥没有院线观众?[N];辽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英子;青海是纪录片创作的高地[N];青海日报;2010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瑜;纪录片,赔本赚吆喝?[N];深圳商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原;电影纪录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报;2011年
9 喻德术;国产纪录片现状艰难出路何方?[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实习生 毛君 本报记者 张树伟;推动纪录片人才自觉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敏;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赵曦;纪录片边界问题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3 余权;宣传性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黄瑛;“狂喜的真实”:沃纳·赫尔佐格的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杰;中国独立纪录片生存与发展初探[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娟;海外华人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价值[D];暨南大学;2008年
3 石琳;纪录片市场营销为王[D];复旦大学;2008年
4 师欢欢;我国大陆独立纪录片传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苗苗;试论纪录片中商业利益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立[D];厦门大学;2009年
6 安丽平;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王增伟;新纪实主义纪录片[D];重庆大学;2009年
8 周菲菲;新虚构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润田;论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巴人之谜》与《远祖之谜》对“渝派纪录片”的建构作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唐莉;作为“民间记忆”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分析[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61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06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