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美国战争电影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8:06
【摘要】:战争电影一直以来都是美国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本文以新世纪以来的美国战争电影为研究对象,在详细梳理美国战争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创作流变的基础上,对其主题表达、英雄形象塑造、影像风格、叙事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总结出其独特的叙事特征与策略。绪论部分,对新世纪以来美国战争电影叙事研究的现状加以分析,明确新世纪以来美国战争电影在叙事研究上的缺失,从而确立对其叙事研究的方向和基本思路。第一章,通过对美国战争电影和新世纪以来美国战争电影的梳理,了解美国战争电影在叙事上的概况和嬗变;第二章,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主题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其主题表达和类型;第三章,分析新世纪以来美国战争电影的英雄形象塑造,归类和总结电影中的英雄形象;第四章,通过对新世纪以来美国战争电影影像风格的具体分析,探寻其影像风格上的基本脉络;第五章,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模式,发掘其电影的内在结构和类型;结语部分,总结新世纪以来美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方法和意识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905
【图文】:
-图 3- -图 4-在电影《战时兄弟》中,Jake 独自携带着摄影机来到伊拉克战争前线,跟随着弟弟所在的战斗小队一起执行巡逻和测绘任务。影片中的大部分镜头都是Jake 手持拍摄完成,镜头画面在很多时候都呈现出焦点模糊、构图不协调和剧烈抖动。在影片 1 小时 34 分到 1 小时 37 分,Jake 和巡逻小队在执行任务的途中遭到了袭击,Jake 拿着摄像机在战斗中四处躲藏和拍摄对峙镜头,此时的镜头画面在紧张危险的战斗中失去了基本的构图和稳定性,而真实感却瞬间提升。当一名巡逻小队成员不幸受伤时,Jake 为了捕捉到镜头画面,全程跑动跟拍的长镜头(如图 3)更是将真实感进一步强化,带领着观者对战争进行深入的感知和体验。而影片中 Lsaac 从伊拉克战场回到家中(如图 4),镜头变成平稳的拍摄,电影呈现出稳定的镜头画面,将电影的真实感进一步推进,让观众在战场动荡和家庭幸福中感受和平生活的不易。
-图 15- -图 16-在《血战钢锯岭》中,电影表现美国士兵冲上钢锯岭与日本士兵展开最后厮杀的段落。其中一名手持喷火器的美国士兵冲到日本防空洞口,用炸药和喷火器攻击了防空洞,一场大火瞬间涌入了洞中,来不及逃窜的日本士兵霎时间被大火吞没,强烈冲击感的火焰弥漫了整个电影画面(如图 15),让观众体验了熊熊大火扑面而来的包围感和吞噬感。影片借用电影数字技术和电影 CG 成像技术,对“火烧防空洞”进行了奇观化的强烈视觉表现。影片中大火的迅猛冲击和日本士兵瞬间化为灰烬的夸张呈现,虽以超出人们对现实的常规理解,但这种“超现实”的奇观影像处理,能够让观众跟着电影叙事高潮一起,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当大火吞噬敌人的一刻,观众也跟着情绪激昂,为美国来之不易的艰苦作战而心情高涨。在电影最后一幕里,道斯拯救完 75 名战友,自己也终于因为疲惫瘫倒在了钢锯岭上,当赶来援助的战友把道斯抬到担架上时,道斯随着担架从索道上慢慢滑落(如图 16),此时的时空趋于静止,镜头随着道斯缓缓升起,
-图 17- -图 18-在电影《拆弹部队》中表现汤普森拆弹的片段,猪肉摊老板引爆了汤普森身后的炸弹,此时电影画面在多个镜头的快速切换中,表现了炸弹爆炸瞬间的威力。电影中有两个超出观众日常感知的“超现实”镜头,一个是爆炸震起了地面的沙石(如图 17),一个是汽车在爆炸中变形(如图 18)。这两个镜头通过电影技术的处理,包括在电影摄影机上安装特定的马达和振导器来模拟爆炸后的剧烈震荡效果,以及利用电脑做出炸弹爆炸瞬间空气、地面、汽车等扭曲畸变的效果,将爆炸一瞬间对空间环境造成的直接破环和变化进行了直观的视觉表现,向观众传达了伊拉克战场随处可见的危险和恐怖,也向观众传递了拆弹任务的危险和拆单士兵做出的杰出贡献。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导演李安使用了索尼 F65 摄影机,用120 帧每秒的超高帧率对电影进行 4K 的 3D 拍摄,从而实现电影放映时超高帧速率的 3D 立体效果,这比常规电影 24 帧每秒的信息存储和呈现量多了 5 倍。观众
本文编号:2766161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905
【图文】:
-图 3- -图 4-在电影《战时兄弟》中,Jake 独自携带着摄影机来到伊拉克战争前线,跟随着弟弟所在的战斗小队一起执行巡逻和测绘任务。影片中的大部分镜头都是Jake 手持拍摄完成,镜头画面在很多时候都呈现出焦点模糊、构图不协调和剧烈抖动。在影片 1 小时 34 分到 1 小时 37 分,Jake 和巡逻小队在执行任务的途中遭到了袭击,Jake 拿着摄像机在战斗中四处躲藏和拍摄对峙镜头,此时的镜头画面在紧张危险的战斗中失去了基本的构图和稳定性,而真实感却瞬间提升。当一名巡逻小队成员不幸受伤时,Jake 为了捕捉到镜头画面,全程跑动跟拍的长镜头(如图 3)更是将真实感进一步强化,带领着观者对战争进行深入的感知和体验。而影片中 Lsaac 从伊拉克战场回到家中(如图 4),镜头变成平稳的拍摄,电影呈现出稳定的镜头画面,将电影的真实感进一步推进,让观众在战场动荡和家庭幸福中感受和平生活的不易。
-图 15- -图 16-在《血战钢锯岭》中,电影表现美国士兵冲上钢锯岭与日本士兵展开最后厮杀的段落。其中一名手持喷火器的美国士兵冲到日本防空洞口,用炸药和喷火器攻击了防空洞,一场大火瞬间涌入了洞中,来不及逃窜的日本士兵霎时间被大火吞没,强烈冲击感的火焰弥漫了整个电影画面(如图 15),让观众体验了熊熊大火扑面而来的包围感和吞噬感。影片借用电影数字技术和电影 CG 成像技术,对“火烧防空洞”进行了奇观化的强烈视觉表现。影片中大火的迅猛冲击和日本士兵瞬间化为灰烬的夸张呈现,虽以超出人们对现实的常规理解,但这种“超现实”的奇观影像处理,能够让观众跟着电影叙事高潮一起,产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当大火吞噬敌人的一刻,观众也跟着情绪激昂,为美国来之不易的艰苦作战而心情高涨。在电影最后一幕里,道斯拯救完 75 名战友,自己也终于因为疲惫瘫倒在了钢锯岭上,当赶来援助的战友把道斯抬到担架上时,道斯随着担架从索道上慢慢滑落(如图 16),此时的时空趋于静止,镜头随着道斯缓缓升起,
-图 17- -图 18-在电影《拆弹部队》中表现汤普森拆弹的片段,猪肉摊老板引爆了汤普森身后的炸弹,此时电影画面在多个镜头的快速切换中,表现了炸弹爆炸瞬间的威力。电影中有两个超出观众日常感知的“超现实”镜头,一个是爆炸震起了地面的沙石(如图 17),一个是汽车在爆炸中变形(如图 18)。这两个镜头通过电影技术的处理,包括在电影摄影机上安装特定的马达和振导器来模拟爆炸后的剧烈震荡效果,以及利用电脑做出炸弹爆炸瞬间空气、地面、汽车等扭曲畸变的效果,将爆炸一瞬间对空间环境造成的直接破环和变化进行了直观的视觉表现,向观众传达了伊拉克战场随处可见的危险和恐怖,也向观众传递了拆弹任务的危险和拆单士兵做出的杰出贡献。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导演李安使用了索尼 F65 摄影机,用120 帧每秒的超高帧率对电影进行 4K 的 3D 拍摄,从而实现电影放映时超高帧速率的 3D 立体效果,这比常规电影 24 帧每秒的信息存储和呈现量多了 5 倍。观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春艳;兰朵;;不知所终的战争 不拘一格的讲述——后“9·11”时代美国战争电影类型的承继与新变[J];当代电影;2015年08期
2 敬鹏林;;非线性叙事:电影叙事范式的异变与扩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3 强丽;;电影文化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以美国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输出为视角[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7期
4 侯微;赵文梁;;战争电影中的英雄主义、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5 贾磊磊;;被邪恶遮蔽的历史罪恶——《野战排》美式伤痕电影的文化视域[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6 王永收;;观众认知与电影的叙事意义构建[J];电影文学;2012年19期
7 邵瑜莲;;世界反战电影的历史演进与理论思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2期
8 来瑞;唐毅;;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读者研究之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9 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吴艾玲;;美国战争片中的意识形态[J];艺术百家;2009年S1期
本文编号:2766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6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