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影视论文 >

纪录片《手上功夫》创作阐述

发布时间:2020-07-25 09:35
【摘要】:中国木偶戏的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而扬州是中国木偶戏的发祥地之一,尤其是扬州杖头木偶在中国木偶界中独树一帜。2006年,扬州杖头木偶艺术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过数代人的继承和发展,扬州杖头木偶戏开创了“刚柔相济、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在舞台上呈现出了“不是真人、胜似真人”的艺术效果,是中国最为宝贵的戏剧文化遗产。目前,扬州杖头木偶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骄人的业绩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以精湛雕刻技艺著称的民间艺人——薛沪生,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薛沪生以活灵活现的木偶手部造型和长期以来对偶手制作技艺的坚守诉说着对传承扬州杖头木偶文化的责任与担当。纪录片《手上功夫》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紧扣“手艺”二字把镜头对准普通匠人薛沪生的手艺生活,从主体人物对偶手雕刻技艺的阐释和解读出发,进行影像化的纪实创作。文章主要围绕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展开叙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对薛沪生个体性现象的分析上升到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变革的层面,文章主体内容包含五章。第一章是引言,分别从纪录片《手上功夫》的创作背景、创作意义、创作思路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第二章是对作品内容的阐述,包括作品文本的解读、人物分析、拍摄方案以及叙事策略的体现,第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分别从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两方面对纪录片《手上功夫》进行详细分析,拍摄阶段主要通过影片拍摄方式、画面造型呈现、特殊表现方式、人物采访来表述作品的创作与完成过程,第四章主要从剪辑稿本的确立、剪辑技巧、数字调色与包装、声音的选择对纪录片后期制作加以论述,第五章则是纪录片创作的心得体会,通过对制作过程中得与失的梳理,以期为同类型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纪录片《手上功夫》向观众展现了普通匠人薛沪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倾注一生执着追求的工匠精神,意在向受众传递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民间手艺人的关注,以便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952
【图文】:

护生,木偶,扬州


薛沪生,是扬州木偶剧团的木偶制作师傅,1957年出生在木偶之乡木偶戏艺人,他从小就对木偶戏和雕刻技艺耳濡目染,1973年,泰州,就跟随父母在扬州木偶剧团学习木偶制作,最初在扬州木偶剧,后调至团里学;J木偶手部雕刻。涔参与f扬州木偶剧团演出的《扇韵怫珠》、《木偶变脸》等多部剧丨丨的人物特技丁?部创作。逡逑沪牛.4木偶结缘,因其家族渊源。薛沪生闪为自已职业的关系,渐化,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扬州木偶发展做出一点贡献。除/平丨丨

固定镜,扬州,环境


境固定镜头的展示,反映了人物生存和生活的时代特色,也交代了故事发生、发展的地点、逡逑时间和氛围。固定镜头既可以全景描写环境,也可以特写描写环境,通过对特写镜头的运逡逑用,更加突出了扬州环境的典型性。如图3-1,通过固定镜头对扬州老街的描写,表现出逡逑了扬州古香古色、民风淳朴的城市氛围。由于固定镜头的视点比较稳定,可以使观众较长逡逑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的画面上,更加有利于突出画面内容。如图3-2,是对主人公工作环逡逑境的展现,使用固定镜头可以让观众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薛沪生的丁作环境,同时对薛沪逡逑生的工作内荇也会大致丫解,给人-种非常真实的感觉。㈣定镜头hJ?以最低限度的减少人逡逑的介入,M现-种客观记录的感觉,有效凸出,纪录片的真实性。使川固定镜头扪摄环境逡逑口、J?,-定要注总尽:t使镜头内的内容丰富一些,避免影片出现呆板、枯燥的效果。逡逑■■Mii逡逑图3-1固定镜头之扬州环境逡逑何苏六.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传媒人学出版社,2015:88.逡逑17逡逑

人物刻画,固定镜


逡逑g#K#逡逑图3-2固定镜头之薛沪生工作环境逡逑纪录片《手上功夫》中对人物的表现多半都是平视点的固定镜头,由于影片的内容和逡逑主题特点,被拍摄对象大多处于静态或者在一段时间内无大的位移、动作,观众更多的是逡逑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表情方面的变化和表现。这时,相比运动镜头,固定镜头对人物逡逑的表现更会给观众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如图3-3,通过固定镜头更加有利于人物真情实逡逑感自然而然地流露,让观众可以深入、近距离的直接观察薛沪生雕刻的专注神情,聆听人逡逑物内心的倾诉,感受薛沪生真挚的情感。纪录片创作中还强调一种客观和真实的记录状态,逡逑这就要求镜头内容应忠实于事物的原貌,尽可能的减少创作者的感情、偏见。虽然绝对的逡逑客观和真实并不存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新宏;;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纪录片话语方式衍变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12期

2 王大蔚;;关于电视艺术影像语言的思考[J];视听;2015年10期

3 王健;王晓雨;;浅析数字调色在影片后期制作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电影技术;2014年11期

4 刘培;;当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纪实性与审美化[J];电视研究;2014年08期

5 陈丹桦;;《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3年03期

6 刘洁;;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故事性探析[J];电影文学;2013年09期

7 李微;;论剪辑中声音与画面的相互作用[J];新闻传播;2013年04期

8 吴晔虹;;纪录片中的色彩运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06期

9 熊禄中;;电视纪录片同期声的功用[J];青年记者;2013年08期

10 李立群;;关于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12年1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彤;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邹h;纪录片《别开生面》导演阐述[D];暨南大学;2017年

3 续蔚一;从“凝视”到“扫视”[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4 白丽娜;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创作谈[D];河北大学;2016年

5 魏少玲;纪录片《偶遇》创作阐述[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金晶;纪录片《美丽中国》创作手法探究[D];兰州大学;2014年

7 郝君;新媒体环境对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4年

8 夏德崇;数字特效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贵洲;扬州木偶戏中木偶造型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方向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10 王静波;纪录片创作的艺术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9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69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6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