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多维观照
发布时间:2020-07-25 16:19
【摘要】:电影是现代社会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电影是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电影院是电影放映的专门性场所,它与电影影像文本、以及观众观影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通过进入电影院的空间内部,以与电影院内的空间编码互动的方式,参与到针对电影影像文本的集体审美活动中。本文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兴起的“空间理论”与电影研究结合起来,运用“三元空间辩证法”理论方法,以空间为理论基点,整体性、多维度透视电影院的空间,分析电影院的空间构成及其阶段性变化,挖掘电影院空间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首先,通过“三元空间辩证法”分析电影院的第一空间,可以将电影院视为在社会中占有一定区域的、有形的、具象的物质性空间。电影院的物质性空间由可直接感知的形形色色的空间编码构成,例如“院”、“门”、“座”、“墙”等,这些编码具有不同的空间功能。电影院的物质性空间是在科技、商业与权力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科技孕育了电影,不断变迁的电影科技将电影院打造成为充满高科技的物质性空间。消费刺激着电影的不断发展,在电影院中消费虚拟的电影影像,成为大众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现代商业与市场经济将电影院装扮成为消费电影影像与观影体验的物质性空间。例如,包括可口可乐、爆米花等饮食服务在内的消费内容,以及商业街、步行街等影院周边的商业设施等都是电影院作为消费空间的证明。其次,通过“三元空间辩证法”分析电影院的第二空间,将电影的影像空间视为想象性空间。想象性空间是由电影语言或电影符号编篡、设计而成的。电影影像作为电影院想象性空间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商业、艺术价值与意识形态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消费方式的变化,电影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也使得电影在现代社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促成电影院作为权力话语发挥作用的想象性空间的形成。根据电影符号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电影影像文本与神话文本具有密切的联系,电影是现代社会中的“世俗神话”。最后,将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辩证法”应用于电影院空间的动态分析,可见:电影院的第一空间是物质性空间,是空间编码的集合。当放映开始,放映机透出光柱,观众周围的灯光逐渐变暗,银幕上的形象逐渐清晰,电影院的第二空间——想象性空间浮现出来。换言之,想象性空间的出现,是以物质性空间的消隐为前提的。电影院的第三空间是包含、超越于物质性空间与想象性空间的象征性空间。电影院的象征性空间与人类学中的“阈限阶段”紧密相连。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电影院成为观众开展“通过仪式”的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946
本文编号:2770064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9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殷洁;罗小龙;;资本、权力与空间:“空间的生产”解析[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2 王晓磊;;“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武进;空间视阈下的电影空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0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70064.html